助力攻坚,教育扶贫十八年
终身学习,公益同行在路上
——继续教育学院*委副书记张文雪在“大学·公益”论坛作主题分享
值此清华大学周年校庆之际,清华大学隆重推出周年“大学”系列论坛,分别以“大学·开放”“大学·创新”“大学·公益”“大学·可持续发展”和“大学·思想”五个主题,面向全球双语直播。全方位展现清华新百年新风貌,着重分享清华近些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作出的应有贡献,展现清华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肩负的责任与使命。4月14日,继续教育学院*委副书记张文雪受邀在“大学·公益”论坛上介绍了清华大学在教育扶贫和脱贫攻坚中走过的公益之路。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长期以来,清华大学充分发挥自身知识、人才和资源优势,汇聚社会各方力量,在教育扶贫等方面,以实际的公益行动传播价值、点亮未来,支持国家战略,服务社会发展。
张文雪介绍,去年新冠疫情期间,清华“停课不停学”,及时策划推出一系列云课堂在线学习项目。3月上旬开设的第一期乡村教师在线教学能力提升项目,为上千名一线教师当时开展线上教学缓解燃眉之急。6月,应内蒙古两旗县的特殊需求,凭着扎实的专业能力和对基层实际的准确了解,利用周五周六周日迅速完成课程设计、社群组建、助教培训等准备工作,周一云端课堂顺利开课,三天送课到草原,各苏木乡镇、驻嘎查村扶贫干部、一线教师等多名学员在本地参加学习,他们评价清华的课程“既‘接天线’又‘接地气’”。
而这,仅仅是清华教育到乡村、终身学习助脱贫工作18年中的一个片段。自年起,作为全国高校第一所继续教育学院,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把参与减贫事业当作自身发展的重要职责,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开启了服务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扶贫工作,扎根祖国大地,“传播知识,消除贫困”。
如何能将清华的教育资源输送到广大欠发达地区?张文雪介绍说,将清华和欠发达地区联系起来的,正是清华大学教育扶贫远程教学站。清华发挥在远程教育领域的技术优势和继续教育领域的专业能力,帮助欠发达县区建立了远程教学中心,一座座教学站搭建起了清华和地方之间知识传递的桥梁、情感互融的纽带。年清华又接续建设乡村振兴远程教学站,积极推进教育扶贫与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现在,乡村振兴远程教学站已经有多座,分布在27个省市自治区。
张文雪表示,除了这些教学站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技术手段开展工作已经成为常态:卫星+互联网、远程+面授、线上+线下、集中+分散,促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新局面。
从事基层治理、乡村教育和地方产业的基层干部、乡村教师、产业人才,是赋能脱贫攻坚和乡村建设的关键人群。如何帮助他们成长为“留得住、干得好”的乡村发展领头雁,从而培养“带不走”的本土人才队伍,课程设计是关键,要贴近地方需求,还要与时俱进地不断优化。张文雪表示,清华充分发挥学科资源优势,开展了乡村产业、学校管理、教师发展等专题学习项目,邀请校内教师参与授课。如和美术学院、体育部合作开展的乡村教师培训,既帮助乡村老师们提升教学能力,又传播了清华育人理念;和校工会、校团委合作开展教育扶贫暑期社会实践,累计多名清华青年教师、0多名中外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为当地孩子,尤其是留守儿童,带去了关爱,也让师生自己深受教育。自年开始,清华还为乡村学校的青少年通过互联网开设科普讲坛,现在每一期约有25万中小学生同时听课。
张文雪动情地说道:这些年里,我的同事们曾经到过数百个县区,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能看到各地乡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到各族群众无私奉献、攻坚克难的精神风貌。这必将激励清华人不断研究教育理念,优化项目设计,把公益项目做得更好。
最后,张文雪充满深情地说道:脱贫攻坚,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清华教育扶贫的18年来,共约万人次从中受益,通过教育公益项目把欠发达地区需要而又缺乏的教育资源送到乡村,让他们通过不断学习,做一些以前不能做的事情,这样的改变潜移默化又实实在在地发生。我们希望,所有人都能享有终身学习的机会。我们相信,乡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供稿
综合办公室
撰稿
段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