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他们走了,又好像没走 [复制链接]

1#

原标题:“他们走了,又好像没走”(主题)

——追记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应急管理局干部薛强、张卫东(副题)

“今天大雨,有牧民受灾等我去救援。你不用担心,早点睡吧,我明早就回来……”薛强对妻子刘宇燕说。

“有位牧民打来电话说家里涨水了,我得和同事一起去现场救援。”张卫东对妻子张唯伟说。

这是薛强和张卫东分别在电话中跟妻子说的最后的话。

他们说的救援,发生在8月2日。当晚,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明安图镇突降大雨,局部有暴雨,短时间内最大降雨量达57.2毫米。明安图镇周边部分嘎查出现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部分地区洪流聚集,水势凶猛。

作为分管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的应急管理局副局长和自然灾害股股长,薛强和张卫东在当晚22时34分接到乌宁巴图嘎查都北小组牧民求助的消息后,携带了部分应急装备第一时间赶往受灾现场进行救援调度。在汛期,他们习惯了随时做好救援调度的准备。

就在他们行进至省道S线乌宁巴图嘎查路段时,暴涨的洪水冲上两米高的路基,将他们乘坐的救援车辆冲翻,二人被洪水卷走,不幸牺牲。

薛强只有29岁,张卫东只有31岁。他们用生命践行了“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在面对应急救援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危险时,他们首先想到的是人民的利益。

记者来到正镶白旗,沿着薛强和张卫东生前的足迹,探访两位年轻干部奋斗过的地方,听他们的亲属、同事,以及周边群众讲述他们的感人事迹。

一次永别的救援

8月初,正镶白旗所在的温带半干旱大陆性草原气候区都在经历着干旱和偶尔突发的急雨。“十年九旱,还有可能水灌”,是牧民描述当地气候最具特点的一句话。

“这里的水灌和南方不一样,干旱的土地难以在短时间内吸收水分,因此急雨很容易汇聚成湍急的洪流。如果雨下得很大,就有可能造成洪涝灾害。”明安图镇副镇长包宏斌是土生土长的正镶白旗人,他说,30多年了,没见过下这么急这么大的雨。

S线乌宁巴图嘎查路段是明安图镇前往北部伊克淖尔苏木和乌兰察布苏木的必经之路。越往北走,草原的面积越大,景色越美,人烟也越稀少。乌宁巴图嘎查的牧场并不大,大多都集中在缓缓的山坡上,牛、羊、马奔跑在草地上,山脚是零星的牧民家,大多是矮矮的砖房。

8月2日当晚,那辆救援皮卡车从正镶白旗应急管理局出发时已开始下大雨,在前往都北小组的路上雨越下越大。皮卡车上有三名救援人员,薛强、张卫东,开车的是同事那日苏。那日苏是这次三名救援人员中唯一的幸存者。他们顶着暴雨进入牧区,开始了他们习以为常的工作——救援和核灾。

正镶白旗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设置在应急管理局,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减灾委员会办公室也设置在应急管理局。薛强还有一个身份,就是防汛抗旱办秘书长。只要牧民家中有灾情,他必定会去现场核实、调度、指挥。

这一晚,他们要救援的是一位叫韩德忠的牧民。韩德忠的家里,水已经淹到了屋内,情况紧急,他拨打了乌宁巴图嘎查村支书图日根巴雅尔的电话。图日根巴雅尔立即前往韩德忠家帮忙救援,并与上级有关部门联系,报告险情。

接到险情之后,正在值班的薛强、张卫东通知那日苏即刻赶往单位,准备出发救援。不幸的是,三名救援人员还没有赶到牧民家,就被湍急的洪水冲走,最终没有见到心心挂念需要救援的韩德忠。

那日苏回忆,原本就特别黑的牧区再加上瓢泼大雨,前方一片模糊,车灯光未及之处,什么也看不清。因此,皮卡车在路上开得缓慢谨慎。15公里左右的路程,他们开了近一个多小时。

夜晚牧区的黑,正镶白旗应急管理行政综合执法大队大队长张大威带记者体验了一次。8月17日晚,张大威和记者来到事发地。除了车灯照得到的区域,其他地方是看不清的,更别说下着倾盆大雨。

那天晚上,他们的救援车经过一处沟谷上方的桥面时,原本无水的路面上洪峰突然来袭,越过桥面,直接连车带人冲进全是洪水的沟谷。紧急情况下,三人从车门和车窗逃离。那日苏在洪水中还一手夹着重心不稳的薛强,极力想抱着薛强不让洪水冲走。可就在这时,洪峰再次来袭,彻底将三人冲散。

等那日苏再次醒来时,他躺在距离事发地几百米开外沟谷的岸边,嘴里全是泥浆。爬上岸的那日苏声嘶力竭地喊着薛强和张卫东的名字,可无论他怎么呼喊,也没有回应。

这一刻,那日苏知道情况危急,想打电话给局里值班室,无奈手机也被冲走了。几百米外的一处亮光吸引着那日苏,他朝着亮光走去。这亮光是一位牧民家监控器上的灯发出来的。那日苏走到第一个牧民家敲门时,无人回应。走到第二个牧民奥古特根家,他颤抖地说了好几遍自己是救援人员,奥古特根急忙把手机给他并拨通了电话。

值班室接到那日苏的电话时已是次日零时30分左右,距离他们出发救援已过去近2个小时。正镶白旗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赵德接到电话后,立即通知同事紧急集合,奔赴现场搜救薛强和张卫东。

8月3日2时多,薛强的遗体在距离事发地约2公里处被找到。

8月3日6时多,张卫东的遗体在距离事发地约5公里外被找到。

奇迹,没有发生。薛强和张卫东牺牲了,这是一次永别的救援。

8月18日上午,记者再次来到事发地。洪水侵蚀的印记依然还在,道路一旁的电线杆上,有乌宁巴图嘎查第一书记哈斯朝克图在那天记录的最高水位标记,距离路面大约1.5米,距离沟谷大约4.5米。沟谷中,到处是从上游随着洪水滚落下来的大石块。在事发地下游一公里处,一块汽车前机顶盖写着4个大字——应急管理。

韩德忠得知薛强和张卫东牺牲的消息后,一时说不出别的话来,只是红着眼圈不停地说:“太可惜了,太可惜了,太可惜了……”

图日根巴雅尔说:“他们是为救援少数民族群众而牺牲的。他们走了,石榴籽抱得更紧了。”

在平凡岗位留下温暖记忆

“快半个月了,没睡过一个囫囵觉,时不时地会梦到两位年轻的兄弟。工作还得继续,职责所在、未敢懈怠,我们也必须振作起来,否则对不起他们。”这是赵德见到记者时哽咽说的几句话。

赵德把全局的人都称作兄弟姐妹。他说,薛强和张卫东走了,又好像没走。

薛强和张卫东良好的品质与工作信念很难让人遗忘,留下了一些温暖的记忆碎片。对于正镶白旗应急管理局职工来说,关于薛强和张卫东的故事仿佛什么都记得,又仿佛什么都记不太清了。记得是因为他们都具备应急人坚守的初心和使命,记不太清是因为这太过于平常。

薛强和张卫东的办公室在电梯口旁边,坐落在北侧。张卫东的座位左侧对着门口,正面对着的是薛强的办公桌。同事现在每次走过时,总是看到办公桌座位是空的。

薛强的桌面上摆放着4个待阅的文件材料,有的是关于防汛抗旱和冶金工贸类企业安全监管的,还有的是党员干部浏览的文件。他的办公电脑里还有待完成的《正镶白旗洪涝灾害报告(续报)》《防汛安全检查隐患问题》等文件材料。一旁的柜子里,放着随时准备上火场要穿戴的作战服、头盔和其他装备。

张卫东的办公桌上有一瓶他没有喝完的饮料,数不清的文件材料在一旁摆放着,是他已经处理完和待处理的。

8月17日晚上,是那仁满都拉值班的日子,他和薛强还有张卫东在一个办公室。记者走进他们的办公室,那仁满都拉坐在工位上,看着一旁空着的两个座位发着呆。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发现记者站在门口。“来来来,请坐。不好意思,刚才愣神了。一个办公室少了两位朝夕相处的同事,我心里空落落的。”那仁满都拉也对记者说了同样的话:“他们走了,又好像没走。”

在那仁满都拉的印象里,薛强和张卫东总是最早到单位和最晚离开单位的两位。“应急管理事业就是如此,时刻准备出发,时刻准备赴汤蹈火,时刻以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重。他们是把人民装在心里的人,是把牧民的安全放在心上的人。”那仁满都拉道出了应急人的工作状态和职责所在。

在汛期,薛强和张卫东都特别忙,而且特别负责。这是那仁满都拉对两位同事最直白的评价。薛强和张卫东的忙且负责,记者在办公室秘书董永芳那里得到了印证。

8月2日17时许,是薛强与董永芳最后交流的时刻。只要遇到可能会出现自然灾害的天气,正镶白旗应急管理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