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9月的最后一天,把总书记关心的这件大事儿 [复制链接]

1#

“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

没有民族团结,

就没有经济的发展;

没有民族团结,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

习近平总书记

多次强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在参加他所在的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加强民族团结

根本在于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要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

紧紧抱在一起

共同守卫祖国边疆

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在自治区

第35个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期间

我们深入基层采访了这几个动人的故事

来!让小编讲给你们听

第一篇

温馨和谐一家人

在广袤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上,在蓝天白云下的蒙古包内,鄂温克族自治旗辉苏木乌兰宝力格嘎查亚荣一家人和亲戚朋友欢聚一堂,唱起欢快的鄂温克族民歌《喜鹊送喜》,歌颂草原人民团结一心,用勤劳、勇敢和智慧,拥抱美好生活的乐观品格。

在蒙古包前,升起一面国旗

这是一个12口人的大家庭,55岁的母亲亚荣是达斡尔族,57岁的父亲宝音巴图是鄂温克族,3个女儿阿尼日、阿力拉、阿力娜都已经成家立业,女婿们分别是蒙古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4个孙子孙女经常围绕膝下,一家人温馨和谐,其乐融融。

3个民族,4种语言,在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里,除了各民族语言,大家都会说汉语,二女儿阿力拉是鄂温克族自治旗鄂温克博物馆的讲解员,每天为参观者们介绍着民族文化的发展传承;大女儿阿尼日、三女儿阿力娜是鄂温克族自治旗乌兰牧骑队员,用舞蹈和歌声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带给更多的人。

为女婿试穿亲手缝制的民族服装

老两口疼爱女儿,更是把女婿们当成儿子一样,关心他们的生活、工作,时常准备好美食给孩子们解解馋,虽然是不同民族,但是鲜嫩的手把肉、醇香的奶茶,是大家共同的爱好,更是点滴生活、柴米油盐中的小幸福,一家人围坐一桌,谈谈心,聊聊天,欢声笑语飘荡在美丽的草原上。

蒙古包里,家人们欢聚一堂

像亚荣一家这样的多民族家庭,在辽阔的草原上还有很多,无数个温馨的小家庭,构筑起和谐的大家庭。

第二篇

兄弟姐妹相处好

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义勒力特嘎查的一个院落里,一阵叮叮当当的锤打声和众人喧哗声吸引了记者。原来是20多位村民,正帮着蒙古族老人格日勒家盖新房。

盖新房

在义勒力特嘎查生活了40多年的格日勒,说起由苦变甜的几十年的日子,发自内心的说:“一是感恩党的惠民好政策,二是感谢互帮互助的乡亲邻里,特别是一心带领大家发家致富的嘎查党支部书记白双龙。”她告诉记者,10年前,白双龙就借给她家1万多块钱,帮助承包了20多亩地,她家的日子才有了起色。

听到格日勒的夸赞,白双龙有些不好意思:“咱嘎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相处得就像亲兄弟姐妹一样。你看,这些来帮忙的有蒙古族、汉族,还有满族,都是一有空就自愿跑来找活儿干,没人发动。”

刚40岁出头的白双龙,依靠勤奋好学,吃苦耐劳,包荒山、养牛羊、种大棚,在嘎查里较早富裕起来后,带领40多户村民发展养殖业,实现增收。年,他当选为嘎查党支部书记后,首先谋划的是立足义勒力特嘎查近郊优势、水资源优势、生态优势、交通优势,致力于打造花乡小镇,把旅游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嘎查的主导产业和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锡伯族小伙儿吴迪就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受益者。他家正好位于新建广场旁,2年前,吴迪用乡亲们给凑的启动资金开起了超市。现如今,吴迪一家的日子过得可滋润了,一天的纯利润能有两三百。

第三篇

踏实温暖有奔头

“有了三垴,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在大家庭里踏实温暖有奔头!”大家口中的“三垴”,是呼伦贝尔市阿荣旗音河乡维古奇鄂温克族猎民村的杜伟军,“大家庭”是由多民族同胞组成的“山垴农牧场”。

鄂温克族全家福

“三垴”是杜伟军的乳名,鄂温克语“好小子”的意思。像名字一样,杜伟军是一名有责任、有担当的共产党员。

维古奇鄂温克村由于地理条件、作物因素以及技术原因,农作物连年歉收,杜伟军决心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年,杜伟军取“三垴”谐音成立了山垴农牧场,并安置了近20名贫困村民。

十几年过去了,鄂温克族、蒙古族、汉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多个民族同胞在“山垴农牧场”这个“大家庭”里和睦相处共同进步。他们有的挣了工资、上了保险,有的学了技术、脱了贫,成为农牧场里的行家里手,过上了美满幸福的生活。这些年,杜伟军还个人出资50万元修了路,并为贫困群众、学生捐助面粉、资金达10万多元,受到了当地各族群众的尊敬与爱戴。

金秋9月,又到了一年秋收忙碌的时候,山垴农牧场照例又来了村民自发组成的义务“帮忙团”,他们说着鄂温克语、蒙语、汉语,把农牧场的活儿当作自家的活儿。大家说,我们都是一家人,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日子越过越红火!

第四篇

和谐社区解困境

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清泉街社区天和花园小区的蒙古族居民姚志敏,说起当年大女儿考上大学时家里拿不出学费的窘境,至今记忆犹新。

姚志敏在一次车祸中下肢落下了残疾,这让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社区工作人员在入户走访中了解到他的情况后,为他申请了低保。女儿考上大学后,社区又为他申请了3万元的大学生家庭贫困救助金。

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清泉街社区多民族居民探讨妇女工作

政务大厅蒙汉语服务窗口

清泉街社区总面积0.36平方公里。辖区内少数民族有蒙、回、满、藏、维吾尔、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9个民族成分,共计户、人,占总人口的11%。社区坚持把为少数民族群众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作为基层民族工作、共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内容,纳入到整个社区民生服务范畴。积极为少数民族群众排忧解难,提升少数民族群众的幸福指数,让他们深刻感受到民族政策的温暖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第五篇

民族团结入人心

鄂尔多斯少年宫蒙古族美食体验课,一群幼儿园的孩子身着蒙古族服装,拿着工具,正将蒸熟的红枣和葡萄干、炒米一一捣碎,这是制作传统美食炒米糖的重要步骤。孩子们按照老师教的方法一边做一边感慨:“我们都爱吃的炒米糖制作起来原来这么复杂。”

民族团结教育从娃娃抓起

将蒙古族饮食、文化、历史融入到课程中,包括奶茶、酸奶、蒙古族头饰、弓箭、蒙古包的制作以及迎宾礼仪、餐桌礼仪的体验等,与学校的文化课程形成互补,让学生从小在参与体验中学习蒙古族文化,是鄂尔多斯少年宫活动的一大特色。“这样的体验课非常有意义,从制作到分享,这个过程让学生们对蒙古族文化产生共鸣,这对加强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亲近感及认同感,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多年从事蒙古族文化传播教学的教师乌尼尔说。

“少年宫已累计接待2.6万余人次学生参加实践体验活动,在少年宫接受马头琴、民族舞、免费学蒙语等兴趣培训的学生已突破人。这些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带到千千万万个家庭中,融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使民族团结的理念深入人心。”少年宫负责人王晓燕说。

第六篇

交化交融心相通

“乌兰牧骑六十年,文艺为民展风采;六十年光荣与梦想,六十年风雨与期盼……”9月9日,阿拉善左旗乌兰牧骑排练大厅里,歌声嘹亮,马头琴声激昂,一群乌兰牧骑老队员边唱边跳,在“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大幅标语的映衬下,神采飞扬。这首好来宝《我为乌兰牧骑喝彩》,是他们为庆祝阿拉善左旗乌兰牧骑成立60周年而创作的重头戏。

乌兰牧骑成立60周年展演

“这些老队员们,每年深入基层演出多场,不是在演出,就在练功和去演出的路上。他们把毕生的心血都献给了乌兰牧骑,献给了党的文艺事业。”队长胡日查感慨。胡日查的父亲就是阿拉善左旗乌兰牧骑的老队长,跟着父亲在乌兰牧骑演出中长大的胡日查子承父业,实现了自己做一个乌兰牧骑人的梦想。

“牧民喜欢什么,我们就演什么。每次演出,我们都会随身携带一些关于党的政策的书籍和报纸,走到哪儿,就讲到哪儿。在演出间隙,我们还会帮牧民剪羊毛、打扫卫生、理发、放电影,与牧民打成一片。”胡日查说。60年来,乌兰牧骑活跃在草原深处,不仅丰富了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民族团结的种子。

60年,阿拉善左旗乌兰牧骑从一开始只有4名队员,发展到现在有50名队员。乌兰牧骑事业不断发展,乌兰牧骑精神代代相传。

第七篇

民族政策进草原

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地广人稀,但对少数民族困难群众的扶持深入草原深处,在苏力德苏木陶尔庙嘎查德格都纳林牧业社新建的楼板房里,其木格巴特尔家的地板、玻璃擦得锃亮。雪白的天花板、温馨的暖气炕,厨房、餐厅、客厅、卫生间一应俱全。

苏力德苏木陶尔庙嘎查

几年前,其木格巴特尔的妻子娜仁其其格因病失去劳动力,几场手术下来,欠下不少债。加上供女儿在外地上学,生活举步维艰。

“要不是旗里实施的这个项目,我们这辈子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能过上这么好的生活!”娜仁其其格动情地说,孩子上学不收学费、每月有生活补助,政府帮助改危房、建新房、打井、通电、修路、盖棚圈,生病报销医药费,保护草原给补助……牧民享受着党和政府这样的政策待遇,日子像蜜一样甜。

最好的民族团结就是共同发展。乌审旗始终把民生改善放在首要位置,切实提高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家和万事兴

没有全区各民族的

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就没有内蒙古今天的大好局面

也不会有明天的美好未来

让我们共同呵护好民族团结进步之花

守护好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肩并肩、手挽手、心连心

汇聚起民族团结的强大正能量

为建设新时代

“模范自治区”不懈努力奋斗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张艳利综合整理自内蒙古日报影像内蒙古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