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造林几许苦几许难初心不改记儿子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大概需要多少钱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zn_bjzkbdfyy/

年4月22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授予董鸿儒“北疆楷模”称号。

“从18岁到80岁,为了一个绿色的梦想,你筚路蓝缕,当起‘塞上愚公’,不信天,不认命,苏木山写就了你的传奇人生,种了一辈子树的你,就是一棵青山不老松,伟岸挺立,坚强不屈。”这是给“北疆楷模”董鸿儒的致敬词。

“我就是种了一辈子的树,没有那么伟大!”董鸿儒的儿子董存战介绍,父亲认为自己是一个平凡人,确切说是一名种树人。

平凡孕育伟大,劳动创造价值。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董鸿儒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初心和使命,用责任担当扛起了绿化荒山这杆大旗。

进山安家改荒山

年,18岁的董鸿儒惜别新婚妻子,早晨背着行李出发,傍晚时爬到了挂在半山腰的护林站。一间四面透风的土屋内,一盘冰凉的土炕、一个风箱、一口布满灰尘的破木盖下扣着锈迹斑斑的铁锅,就是他当时的全部生活家当。

“这是父亲第一次来苏木山,这一来,就是一辈子的守护。”董存战满怀崇敬之情道。

从年5月到年5月,父亲和林场工人对苏木山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勘察,每天平均在苏木山行走50多里,两年共走了里,苏木山的山山岭岭和沟沟壑壑,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汗水。

一开始大家并不知道苏木山上适合种什么,于是便开始了漫长的摸索之路。尝试种杨树?不行!桦树?不行!杏树?不行!榆树?还是不行!拼死拼活、呕心沥血栽种,换来的竟是枯黄,得来的尽是失望。

10多里的山路,一天要往返三四次。双肩勒出了血,血肉和衣服粘在一起,脱的时候生疼;手上磨起了水泡,吃饭时连碗都端不稳;干一天活儿挣的工钱只够买3两莜面,大家吃不饱饭,野菜、蘑菇、野谷子……山上能吃的都吃了个遍。

“这样下去不行呀!”为稳定人心,为了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父亲狠下决心把家搬到“鸟不拉屎”的苏木山上。晚上睡觉,将家里能盖的东西全部盖在身上还是冷得哆嗦;早晨起来,前夜锅里的水结成了冰坨。

面对艰苦环境,年轻的父亲也只是一句“咱们农村娃娃还能怕吃苦?我相信越是在艰苦的地方越能干成一番事”。父亲信念愈发坚定,下定决心要在苏木山上种下树、种成树、种好树。

年轻小伙变“老汉”

董鸿儒整天绿化荒山,灰头土脸,在儿子眼中就是一个“老汉”。

有人说父亲是“树痴”,每天想的是树,夜里梦的是树。参加了工作不在县里好好上班,不会生活也不会享受,倒把大把的年轻时光扔到山上。连要好的朋友们也心疼地劝他:“在这荒山上,老了不止10岁,值吗?”父亲听了一笑置之。

“父亲常年无休,身心都在林场上。每年的节假日别人家欢聚一堂,我们一家等待的只有失望,晚上休息了也不见父亲回来,早晨醒来父亲早已不见踪影。“董存战诉说,因为忙,父亲很少过问孩子们的事情,”

上学的时候没问过学习成绩好坏,别人大都是父母一起参加家长会,而父亲一直忙于工作,只有母亲去参加我的家长会,甚至去外地读书也没去看过一次,都是委托别人捎来的米面和零花钱。

“当时我非常不理解这一点,工作怎么会这么忙,怎么就没时间陪我?”后来董存战调到苏木山任场长,虽然生产和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还是很辛苦,每天工作多见石头不见人,他才慢慢开始理解父亲,“感觉他做的这一切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工作中确实需要奉献精神。”

由于交通不便,山大沟深,气候阴冷,缺医少药,远离县城,董存战的两个哥哥和姐姐先后得了痢疾,没有得到及时治疗而夭折。

至今,每次说起孩子,董鸿儒就觉得亏欠得特别多。“我也爱家爱你们,也想做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但是我既然选择了绿化事业,不干出一番成绩,怎么对得起组织的重托和林场众多职工的期望呢。”在一次接受采访中,董鸿儒满怀愧疚地自语道,在场的所有人听见他的话后,都眼睛湿润啦。

“对于这些话,起初我并不完全理解,但在林场工作几十年之后,我逐渐理解了父亲。”董存战说,“后来听父亲说当时把孩子埋在了他亲手种下的小树旁,每当他走过那片山坡,看到小树一天天长高,就像是看到自己的孩子也在一天天地长大。”

野岭荒山造林海

“他真了不起,做了一件造福子孙的大好事。”这是一个儿子对父亲的称赞,更是对父亲的感恩。

父亲的植树造林之路并不顺利。由于缺乏高寒高海拔地区造林经验,连续3年造林都以失败告终。

直到年,父亲偶然发现苏木山脚下有一棵长势良好的华北落叶松,他兴奋不已,但仍不敢贸然种植。听说河北有个林场跟苏木山自然环境差不多,种植华北落叶松成功了,父亲一刻也没耽搁前去考察,并想办法买回80斤种子进行育苗。当年9月份,精心培育的树苗根系发达、苗茎粗壮,苏木山林场华北落叶松育苗成功了!苏木山从此确立了以华北落叶松为主的造林方案。

正值秋季造林,大家趁热打铁将树苗种进去。第二年春天,人们小心翼翼扒开苗木越冬土,绿油油、齐刷刷的小树苗冒了出来。“活了!”“成了!”父亲和工人们抱在一起又哭又笑。

经过多年奋战,到年,苏木山林场累计栽植华北落叶松10万亩,平均成活率达85%以上。

“饥饿苦寒,我没有想过离开;痛失三子,我没有想过离开;现在,我更不会离开。”有人问父亲为什么?他说:“绿化荒山是我入党时许下的诺言,也是我毕生追求的使命。”父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荒山变林海,林海变金山。如今,苏木山林场森林总面积20.5万亩,森林覆盖率74.8%,生态价值可达50多亿元的人工林海,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银行、绿色宝库,源源不断地为京津冀固风沙、输绿水、送清风。

“我一辈子就在一个单位,就是苏木山林场;一辈子只干了一件事,就是种树。”这是董鸿儒在“北疆楷模”颁奖现场时铿锵有力的话语。

青山不言,绿水为证。看着苏木山漫山遍野满目苍翠,走进苏木山穿越山林也犹如翻阅他的“绿意人生”,侧耳听,枝叶在风中沙沙作响,仿佛青山在向老人致意……(记者张雁龙通讯员钟真君)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