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小徐的人文历史系列。
植物染料的历史
其实人类很早就开始使用植物染料了,公元前25世纪,印度人就已经开始使用茜草、蓝草等天然植物染料对其服装进行染色,同时期的埃及人与美索不达米亚人也已经使用植物染色了。
而中国稍微落后一些;祖先们最早在夏朝开始利用植物染料对服装进行染色。他们称之为“草木染”。
周代的文献详细记载了当时完备的植物染色技术。当时设有管理染色的染草之官,又称染人。
《周礼·天官·染人》:“染人,掌染丝帛。”唐·白居易《醉后狂言酬赠萧殷二协律》诗:“因命染人与针女,先制两裘赠二君。”宋·范成大《定兴》诗:“亦有染人来卖缬,淡红深碧挂长竿。”
周时期
在先秦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掌握了采集和种植蓝草作为染料的技艺,蓝草、茜草和紫草等植物染料的应用也逐渐普及。秦代还设有“染色司”,可见当时国家对染色的重视。
先秦时期
北魏时期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就记载了制备染料的“杀红花法”和“造靛法”。
贾思勰
隋唐时期,所用染料大多取自草木。唐宋设有“染院”。
染院
宋·欧阳修《论美人张氏恩宠宜加裁损札子》:“染院工匠,当此大雪苦寒之际,敲冰取水,染练供应,颇甚艰辛。”宋·高承《事物纪原·横行武列·染院》:“《宋朝会要》曰:唐有染坊使,太平兴国三年分置东西染院,使名亦改也。”
明清时期,天然染料的制备和染色技术都已达到很高的水平。染料除自给外,还大量出口。并且设有“蓝靛所”等管理机构。
明清时期
那些贵重的染料
1.泰尔紫
紫色植物染料是最稀有的,因为很少有植物可以提取紫色的色素——不是说很少有紫色的植物,一些紫色的植物并不能提取紫色染料,这就是大自然的奇妙之处了。
腓尼基人因为可以生产紫红色染料闻名世界,他们靠这个富了起来。罗马人称之为“布匿”,所以他们把腓尼基人也叫做“布匿”。没错,你们很熟悉的布匿战争也是发生在罗马人和腓尼基人之间的。
腓尼基红是用螺科的贝类和人类尿液制成的,工序漫长且产能极低,同时被腓尼基人垄断。所以紫色染料才尤为珍贵。
而腓尼基人是如何知道它的制作工序的呢?
据说,有个腓尼基牧人,有一天从海边拿回一大堆的海螺,煮好之后,他扔了几个给他的猎狗,猎狗衔了一个使劲地一咬,顿时嘴里和鼻子上都溅满了鲜红的汁水。牧人开始以为狗嘴巴被螺壳扎破了,急忙用清水给它洗伤。可是洗完之后,狗脸上仍然是一片鲜红。“这是怎么回事?”牧人自言自语地拿起贝壳仔细观察,发现贝壳里面有两块鲜红的颜色。他想,如果用贝壳里的颜色染布,一定会不掉颜色。他又捡回一大堆这种海螺,将贝壳砸碎,放在水里熬,果然熬出了一种紫红色的染料。
它是红到发紫的一种颜色,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见的传统紫色。不管怎样,红海也是因此而得名的——因为红海东岸就是腓尼基人的故乡。
而现在我们管它叫“腓尼基红”或者“泰尔紫”,腓尼基自然是因为这是腓尼基人发现的染料,而泰尔是根据腓尼基的港口城市及染制中心泰尔命名的。骨螺在不同条件下染出的颜色不同,古罗马时期最推崇的是一种颜色近似「发黑血块」般的泰尔紫。
泰尔紫
尽管枚骨螺仅能产出1克纯泰尔紫染料,而1克染料只够染制一件衣服的边角料,这依旧是西方古人趋之若鹜的色彩。所以,罗马皇帝也是穿紫袍的,紫袍贵族便是用来形容罗马皇帝后裔的。
而劳动人民则为了贵族们身上披的泰尔紫遭受了深重的苦难。制作泰尔紫染料,首先需要捕捞成千上万的骨螺,再将螺壳与软体分开,取出可用于制做染料的腺体。接着,染料工人会把它们放进装有海水的大桶中加热十天。制作时,气味腥臭至极,据犹太教文献「塔木德」记载,染料工人的双手不仅沾有鲜血,还散发着令人作呕的刺鼻鱼腥味。
因此,倘若一对夫妇婚后丈夫决定转行做泰尔紫染料,妻子有权提出离婚。
劳动人民的困苦换来的却是统治阶级的暴*。赫费斯提翁去世时,亚历山大大帝为这位挚友盖上了泰尔紫裹尸布。古罗马暴君尼禄则下令,只有国王可以穿全紫色服装,皇室仅可使用紫色作为装饰,平民私藏或贩卖帝王紫则将处以死刑。
泰尔紫裹尸布
古希腊神话亦描绘了这种瑰丽的色彩——赫拉克勒斯不仅是身披狮皮、骁勇善战的英雄,还是为爱人染制紫色袍料的痴情男子。海边漫步时,他的狗无意中咬碎了骨螺,一种前所未见的美丽液体旋即流淌出来,让宁芙泰尔乌斯惊叹不已。为了让泰尔乌斯开心,赫拉克勒斯采集无数骨螺,以其汁液染制出一件色彩瑰丽的紫袍,以示爱慕。
是不是发现似曾相识?没错,这就是腓尼基人的传说!古希腊神话也借鉴了这个灵感。
泰尔紫不易褪色,颜色甚至会随着时间推移变得愈发夺目。同时,它也不褪味,不管如何洗涤,腥臭始终挥之不去。古罗马文学家马提亚尔曾在诗歌中描述,一位名为菲拉尼斯的男子酷爱这种腥臭味,为此购置了大量价值连城的布匹。
对此,古罗马博物学家老普林尼满腹疑虑:「难道这就是罗马人披荆斩棘所寻找的紫色?这些贝类染料味道刺鼻,颜色浑浊,价格却高得离奇,像是波涛汹涌的大海。」
古罗马帝国戴克里先时期的价格法曾经规定,一磅泰尔紫染料的价值等同于三磅*金。非同寻常的艰难制作过程成为了染料倍受追捧的理由,天价看似合理,实则不近人情。
那么贵族穿紫色,其他人又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呢?
罗马士兵会穿上猩红色披风(新鲜的血色,代表战神马尔斯),大主教会穿深红色(象征牺牲与殉道,西罗马灭亡后继承了贵族们对紫红色的痴迷,会围上紫色腰带和披肩)。
罗马大主教罗马士兵
这种色彩霸权一直持续至拜占庭帝国终结的年,在这个历史转折点上,中世纪步入尾声,文艺复兴拉开帷幕,美洲新大陆的发现带来了便宜的染料替代品,教皇也全面停止了泰尔紫的使用,将神职人员的制服定为猩红色。
有原版就会有模仿,泰尔紫也不例外,一种由地衣制成的红色染料是民间仿制泰尔紫的良方,古希腊哲学家泰奥弗拉斯托斯评价道:「以此新染制的颜色美丽异常,相较于泰尔紫有过之而无不及。」据老普林尼记载,人们会将这种地衣染料用来染底色,以减少泰尔紫的使用。
地衣红
2.茜草红
仅次于紫色的染料是朱红色。在南美的“胭脂红”到达之前,红色染料的产地是在波斯和印度,是由茜草制成的。由于产地的原因,所以也很昂贵。
茜草红
汉代金印紫绶和唐代朱紫大员代表了泰尔紫和茜草红这两种珍贵的颜色。
3.*栌染御袍
大家看一些古装剧里面是不是皇帝都是穿亮*色的袍子?事实上,他们都穿的是*栌染御袍。它看起来不太像是「*袍」,反而更偏向赭色或橘色。而中国古代也是赭色为尊。在台北故宫展出的明朝皇帝像里,他们也穿的是这种袍子。
但是你们有没有想到,日本的天皇竟然继承了这种传统呢?根据记载,*栌染御袍是以*栌木的树皮与苏木染色而成,为中国唐朝年间由日本遣唐使传回日本。后经平安时代的嵯峨天皇颁布*令,才将*栌染御袍确立为天皇专用的服装。
所以德仁天皇即位时仍然穿着这种衣服。
日本当地时间22日下午1时许,德仁身穿传统服装“*栌染御袍”,登上象征皇权的“高御座”,由古装侍从呈上作为皇位象征的剑和玺,宣告即位。
而明仁天皇退位时也穿着同样的袍子。
但是可不要认为所有皇帝都穿的是*袍了。事实上,历代皇帝所认为的尊贵颜色都各不相同,中国皇帝以*色为尊的概念,在宋朝赵匡胤“*袍加身”后才正式确立。下一期我会具体介绍。
这一期我们主要说了植物染料的历史以及提取方法,下一期我会介绍一个植物染色博物馆,并主要讲讲古代皇帝对于袍子颜色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