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医科普你知道血糖的ldquo黎 [复制链接]

1#

杨医生您好,我近期监测血糖发现一件奇怪的事情,我睡前血糖数值正常,且夜间未有加餐,第二天清晨空腹血糖却升高了。我明明饿了一晚上,为什么血糖会升高呢?

您可能出现了糖尿病的“黎明现象”,还有部分糖友会出现晚餐前血糖高于午餐后血糖的“*昏现象”,这两种现象均与体内升糖激素和胰岛素在24小时内的节律性分泌不协调相关。

糖友们监测血糖的过程中出现过“黎明现象”或“*昏现象”吗?你想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吗?日常生活可以如何处理或预防呢?今天杨晓晖主任医师带您走近糖尿病“黎明现象”与“*昏现象”~

什么是“黎明现象”?

“黎明现象”(DawnPhenomenon,DP)是指糖尿病患者夜间血糖控制良好、无低血糖发作,而于黎明时分(04:00~08:00)出现高血糖或胰岛素需求量增加的现象。

“黎明现象”的病理机制尚未有定论,目前认为其是在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的基础上,清晨时内源性产糖量增高和持续性胰岛素抵抗共同作用的结果。

血糖的高低一方面取决于升糖与降糖激素的分泌调节,另一方面取决于内外源性葡萄糖的产生和利用。

众所周知,胰岛素可降低体内血糖,为了维持血糖稳定,人体内还存在拮抗胰岛素降糖作用的激素。通常情况下,以生长激素为代表的胰岛素拮抗激素在夜间分泌增加,凌晨达到高峰。比如健康人群生长激素在1:00AM-4:30AM达到分泌高峰,皮质醇、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激素在4:00AM-6:00AM分泌增加。此外,血糖波动走向还取决于葡萄糖产生与利用,其中内源性葡萄糖产生具有一定昼夜节律,常于凌晨达到高峰(5:30AM开始增加),此时血糖具有升高趋势。

健康人群在胰岛素拮抗激素增加与血糖升高的同时,胰岛素及C肽的分泌与外周葡萄糖的利用同步增加,二者相抵,“黎明时分”血糖总体水平平稳,不发生明显升高。

而糖尿病患者夜间往往胰岛素拮抗激素分泌过多(高出正常高峰值),内源性葡萄糖产生时相前移,且内源性葡萄糖产量峰值比健康人群升高30%-50%,加之外周葡萄糖利用时相延后,导致内源性葡萄糖产生量显著大于外周利用量。此外,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较低,胰岛素及C肽的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无法抵消拮抗激素与内源性葡萄糖的产生,因此出现血糖的“黎明现象”。

小贴士

“黎明现象”需注意与“苏木杰反应”区分,“黎明现象”中不发生低血糖,血糖相对平稳;“苏木杰反应”为夜间发生低血糖后凌晨血糖反射性升高。二者病理机制不同,治疗方案相反,糖友们切不可盲目给自己诊断哦~

什么是“*昏现象”?

“*昏现象”尚未有科学定义,通常认为糖尿病患者经常出现晚餐前血糖高于午餐后2小时血糖1-2mmol/L者,即存在*昏现象,但也有糖尿病患者“*昏现象”发生较晚,表现在睡前血糖高于晚餐后2小时血糖。

其实,“*昏现象”与“黎明现象”发生的病理机制相同,仅为发生时间不同。升糖与降糖激素分泌时相与分泌量紊乱,升糖激素在“*昏”分泌过多,伴内源性葡萄糖产生过多、对胰岛素不敏感、胰岛素分泌不足等因素,引起血糖升高。

出现“黎明、*昏现象”意味着什么?

“黎明现象”与“*昏现象”在表现上均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不容易被发现,糖友们可能没有任何典型临床症状,常由于餐前空腹高血糖和三餐后高血糖难以控制而引起注意。

如果未能及时改善“黎明现象”与“*昏现象”,餐前、餐后血糖水平会持续升高,进而使日间平均血糖升高,HbA1c水平上升,进入高糖*性的恶性循环,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和并发症的防治产生不利影响。

糖友们应如何处理或预防此类现象?

两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提示血糖控制不佳,需要及时调整降糖方案。

目前控制“黎明现象”首选胰岛素治疗,例如可采用将早餐前的胰岛素提前至6:00AM注射、睡前加用中效胰岛素等方法,睡前口服二甲双胍的患者可将晚餐时的二甲双胍改在睡前服用,通过增加胰岛素或降糖药的剂量或改变使用时间,使得药物降糖作用覆盖次日凌晨。需要注意的是,降低清晨空腹高血糖的同时需要警惕夜间低血糖的发生。

针对“*昏现象”,可采用将午餐分两次吃、午餐后运动30-60分钟、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赛庚啶(抑制生长激素分泌)等方法。具体方案的调整建议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此外,自测血糖(尤其是对于晨起空腹血糖的监测)是及时发现血糖波动变化并制定处理对策的关键所在,亦可采用动态血糖监测技术(continuousglucosemonitoring,CGM)及时把握血糖的动态。

杨晓晖主任医师提示:

若想了解血糖波动情况离不开正确的监测方法,建议每日监测7次血糖以了解一天内的血糖波动,每周选择1天监测以减轻监测负担,提高监测积极性。除外记录血糖,应同时记录监测当天的饮食与运动情况。如有异常情况(出现头晕、腿软等低血糖症状或自觉饮食过量等)应随时监测。

来源:北京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

撰稿:杨晓晖

编辑:陈艺璇王许

审核:杨娜韩偎偎监制:邓娟

欢迎您投稿,收稿邮箱bjzyyxh

.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