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cjzz/150915/4696949.html强直性肌营养不良(myotonicdystrophy,DM)是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一种特殊类型,也是成人最常见的肌营养不良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并且存在遗传早现现象。DM全世界发病率约为2.1~14.3/。
有哪些临床特点?
DM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除肌强直、肌无力和肌萎缩最常见外,还会伴有其他多系统损害,包括白内障、心率失常、糖尿病、早秃、多汗、性功能障碍和智力下降等。临床上根据发病年龄,DM可分为(1)先天型:松软儿综合征,可无肌强直表现;(2)儿童型:颜面肌,心肌受累明显,智力低下;(3)成人型和晚发型:最常见,青春后期发病(20~40岁)。根据致病基因,分为DM1和DM2。DM1型以远端肌起病为主,肢带肌常不受累,无腓肠肌肥大,心律失常多,常伴雄激素缺乏和认知损害,可有智力发育迟缓;DM2型以近端肌起病为主,颜面肌受累少,可有腓肠肌肥大,无智力发育迟缓,常伴高胆固醇血症。
肌肉活检的不同组织病理学特征
在1型肌强直性营养不良中,苏木素-伊红染色(A)检测到的特征是纤维大小变化和远端肌肉纤维(箭头)中的内核数量增加。在免疫组织化学纤维分型(B)中,慢1型纤维(棕色)平均小于快2型纤维(蓝色)。
在2型肌强直性营养不良中,苏木素-伊红染色(C)在诊断时的早期发现是甚至在无症状的近端肌肉(箭头)中,几乎完全包含细胞核的萎缩性小纤维数量增加(所谓的核团纤维)。在免疫组织化学纤维分型(D)中,快速2型纤维亚群(棕色)高度萎缩(箭头)。核丛纤维和其他2型纤维都是萎缩的。
由于表型异质性强,基因分析已成为诊断DM分型的金标准。
该疾病的发病机制是?
DM1型是由位于染色体19q13.3编码萎缩性肌强直蛋白激酶(dystrophiamyotoncaproteinkinase,DMPK)基因的3’端非翻译区三核苷酸CTG重复序列的异常扩增所致。
DM1和DM2致病基因
扩增的CTG重复序列的转录产生有*的功能效应的CUG-RNA,从而导致疾病症状。但驱动这种扩增的潜在突变尚未确定,有人推测DNA错配修复机制以及参与二级DNA结构的机制,如发夹结构或R-环,可能以某种形式参与其中。DM2型致病基因位于染色体3q21.3的锌指蛋白9(zincfingerprotein9,ZNF9)基因第一内含子中四核苷酸CCTG序列异常重复扩增所致。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也为RNA*性反应使mRNA剪接缺陷所致。DM2型患者不同组织中异常扩增的CCUGRNA堆积在细胞核内,对核酸的外切降解过程产生耐受,导致异常转录产物的二级结构与RNA结合蛋白相互或共同作用而致病。1型和2型肌强直性营养不良的假设病理机制
基因检测的必要性在哪?
DM患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男性多于女性,多于青春期后发病。
临床上研究发现DM1型认知功能下降程度、心律失常严重程度与CTG重复扩增量呈正相关,与发病年龄呈负相关,后代CTG重复序列可继续扩增,导致发病更早,且症状更重——遗传早现现象(一些遗传病从一代传递到下一代,其体征和症状倾向于一代比一代发病早,且一代比一代症状重)。
患者子女的患病率成年后为50%,产前诊断主要依靠基因检测。偶尔可见CTG重复数目在卵子的形成过程中扩增,这种女性若将致病基因传递给后代,可使婴儿发生严重的新生儿型强直性营养不良,而不是迟发的强直性肌营养不良。
对于已经检出先证者的家系成员进行致病基因的检测是进行遗传咨询和婚前、产前诊断的基础。
如何通过基因检测辅助临床判断?
DM1和DM2均由基因片段异常扩增引起,康旭利用TP-PCR的方法对该异常进行检测。相比其他方法,TP-PCR的灵敏性和特异性都较高,方法简便,可广泛应用于临床检测。产品编码产品名称检测内容LD-NE强直性肌营养不良-DMPK动态突变先证者进行DMPK动态突变检测,阳性结果直系亲属2人免费验证(报告出具后1个月内)LD-NE强直性肌营养不良-CNBP动态突变先证者进行CNBP动态突变检测,阳性结果直系亲属2人免费验证(报告出具后1个月内)LD-NE强直性肌营养不良-DMPK+CNBP动态突变先证者进行DMPK+CNBP动态突变检测,阳性结果直系亲属2人免费验证(报告出具后1个月内)
注:①ZNF9基因为CNBP基因的别称。
②以上项目可做相应产前诊断。
TP-PCR有别于传统PCR,其反应中加入3个引物,分别为荧光标记的上游引物P1、与人类无同源性的21个碱基组成的通用引物P3以及由5个CAG重复加上通用引物P3(又称tail,P3尾)组成的引物P4,3个引物以一定比例加入反应体系,具体反应过程为:引物P1与P4首先扩增出长度相差3bp的一组PCR产物,这些产物随后被引物P1和P3再次扩增,到了循环晚期,由于加入体系的量少,引物P4首先被耗尽,保证了循环早期产生的相差3bp的PCR产物能够充分扩增,最后采用荧光毛细管电泳检测PCR最终产物,此法实际上是扩增并检测了一组相差1个CTG重复的小片段。根据毛细管电泳峰图,可进行相应计算。引物重复特异性PCR的设计细节DMPK基因CTG在正常人群中的重复次数≤34次;CTG重复次数为35~49次时称为前突变,此类型不会出现DM1的临床表现,但其子代会出现患者;CTG重复次数≥50次,为完全外显的致病基因。此类型根据CTG的重复次数分为三类:1.轻微突变:CTG重复次数位于50~;2.经典型:CTG重复次数位于~0;3.先天型:CTG重复次数。ZNF9基因CCTG在正常人中的重复次数为≤30次;重复次数为30~55为前突变,不会出现DM2的临床表现,但其后代会出现患者;重复次数≥55次,为完全外显的致病等位基因。
案例分享
患者,男,16岁。双手不能放松5年。自幼智力发育差,表达能力差,近年来发现言语不太清楚,口水多,自幼发现眼睛闭不紧,其母有类似情况,主要是双手握拳后不能放松。外院肌电图可见肌强直电位及失神经电位,查体:双侧轻度面瘫,鼓腮不能,四肢肌力可。诊断:强直性肌营养不良。
检测项目:强直性肌营养不良-DMPK+CNBP动态突变
检测结果:
先证者:DMPK基因:CTG重复数为:12/83次,为全突变型。ZNF9基因:CCTG最大连续重复数为:13次,为正常型。
受检者之母亲:DMPK基因:CTG重复数为:12/83次,为全突变型。
10年丰富临床服务经验分子遗传学检验领导品牌提供全技术平台解决方案基于人工智能的生物信息分析体系内容丰富贴近临床的检测报告业内最短的报告周期专业的遗传咨询服务体系北京康旭医学检验所海淀区杏石口路益园文创基地C区10号楼-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