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常理思考,空腹血糖升高,最可能的原因就是前晚由于饮食过量或者运动量少等原因,同时降糖药物没有增量而引起的,但实际上并不只是这种原因。
一天当中人体大约有1/3的时间处于空腹状态。一天的平稳血糖可以说是从早晨的空腹血糖开始,空腹血糖控制理想,一天之内的血糖(包括餐后血糖在内)就容易被控制平稳。
空腹血糖好比是水,餐后血糖好比是船,“水涨船高、水落船低”形象地说出了血糖两大“派系”的关联。
出现空腹血糖高,可不是单纯增加降糖药那么简单,以下几种情况,也会造成空腹血糖升高。
一、“黎明现象”与“苏木杰反应”
1
“黎明现象”
大家都知道,胰岛素有降糖作用。对于正常人,夜间入睡后,体内胰岛素持续分泌,血糖逐渐降低,到了凌晨3点,血糖降至谷底。那会不会发生低血糖呢?别担心,此时升血糖的激素(如生长激素、糖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等),开始从垂体、肾上腺等器官分泌,逐渐达到高峰,足以维持血糖正常。
而对于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的分泌量减少,降糖效果也大打折扣,虽然夜间血糖还能控制住,但当黎明时(清晨5~9点),升血糖的激素占了上风,胰岛素就根本不是它们的对手。结果不言而喻,清晨空腹血糖将明显升高。这在医学上叫做“黎明现象”。
2
“苏木杰效应”
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时,身体会启动保护机制,前面提到的升血糖的激素分泌增多,从而升高血糖,引起继发性高血糖,这就是“苏木杰效应”。如果因为各种因素,糖尿病患者在夜间出现低血糖,这种效应可使清晨的空腹血糖随之升高。值得警惕的是,出现苏木杰效应的患者,有时并无心慌、出冷汗等典型的低血糖症状,倘若同时处于睡眠之中,发生低血糖昏迷就十分危险。
这两种现象在表现上都有一定的隐蔽性,不容易被发现。比如,“黎明现象”发生时,患者可能没有任何典型的临床症状,常常是由于早餐前出现高空腹血糖和三餐后高血糖难以控制而引起注意。因此自测血糖,尤其是对凌晨3时血糖和晨起时空腹血糖的监测,是及时发现”黎明现象“并制定处理对策的关键所在。
二、如何鉴别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
尽管“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在临床上都表现为早晨空腹血糖升高,但两者病因不同、处理迥异,须仔细鉴别,可采取半夜多次测定血糖的方法。
小贴士
具体做法
患者可从夜间0点开始,每隔2小时测一次血糖,直至第2天早晨。
如果夜间未曾有低血糖发生,血糖在凌晨后逐渐升高,则为“黎明现象”;如果在黎明前后曾发生过低血糖(小于3.3mmol/L),同时早餐前血糖大于8.0mmol/L则为“苏木杰现象”。
三、如何处理
同为高血糖,处理却不同。由于引起“苏木杰现象”和“黎明现象”的原因不同,对出现“黎明现象”的患者,应加大降糖药(包括胰岛素)的剂量,且要使其作用能够维持到第2天早上。
对出现“苏木杰现象”的患者,则应减少晚餐前(或睡前)胰岛素的剂量,并注意睡前适当加餐,以防止夜间低血糖。
因此,医生应首先搞清楚导致患者空腹血糖升高的确切原因,再决定胰岛素的剂量到底该增还是该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