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明成化时期是社会转折的重要节点。明代实行朝贡贸易制度,仅在永乐至宣德年间组织过郑和下西洋活动。但海洋走私贸易至少从宣德年间开始一直和朝贡贸易相伴随,到成化年间愈演愈烈,沿海民众赴外洋“接买番货”,将之运到内地售卖;朝贡使臣夹带私货进入中国交易,购置大量丝织品外销。成化年间在天顺八年出台禁止走私“条例”的基础上又推出新“条例”,对走私贸易惩处比《大明律》严厉,但始终无法阻止走私现象,最终演变为隆庆年间的开海贸易。
明中叶以前,官府对海洋贸易基本持“禁海”*策,除永乐至宣德年间官府组织郑和下西洋外,民间海洋贸易一直以走私形式进行。学界从宏观视角研究明代海洋贸易的论著相当丰富,以某个朝代为例则多限于明代后期,如范金民曾以万历年间地方官员审结案件的奏报和《明实录》等史料,分析了万历时东南沿海的通番现象。①对明前期某朝代民间海洋走私甚少涉及,胡铁球在讨论明清海外贸易“歇家牙行”时认为成化时期走私贸易开始普遍。②但他的证据是明崇祯年间陈子龙编《明经世文编》卷18收录的正德官员桂萼所言,难以证明是成化之事。不过,成化以来广东海洋走私猖獗则是事实,此从成化《宁波郡志》卷1《风俗》记载:“近闽广等地商舶往来,物货丰溢”。那么,具体到成化时期的海洋走私情形到底如何,尚未有专文讨论。笔者在整理明代孤本《皇明成化条例》中发现了数条关于惩处海洋走私的“接买番货例”,意味着此时海洋走私愈来愈普遍。《皇明成化条例》系明代钞本,原本属明代《条例全文》一部分,现被国家图书馆、宁波天一阁和台北傅斯年图书馆分散零星收藏,各自命名不同名称。笔者将三处馆藏成化条例悉数收录整理,以飨学界同仁。《皇明成化条例》与日本东京大学图书馆藏明钞本《皇明条法事类纂》(孤本)可相互印证。但前者是完整收录大臣的奏疏,而后者则以类分割。就此而言,《皇明成化条例》的史料价值更大。但学术界至今很少有人引述《皇明成化条例》。本文的目的,一方面是通过《皇明成化条例》的引述,以吸引更多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