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治疗技术 http://www.znlvye.com/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记者马黎通讯员杨琳惜
前段时间,清宫戏粉丝们为《延禧攻略》和《如懿传》中的色彩问题而争论不休。《延禧》中的“莫兰迪色”,《如懿传》中的“农家乐审美”,究竟哪一个才更接近乾隆时期的宫廷色彩呢?
答案,就在杭州的中国丝绸博物馆里。
国丝馆研究员刘剑和他的团队做了乾隆时期服饰色彩的系统研究,还原了乾隆色谱。今年7月,刘剑还代表国丝馆前往日本名古屋参加第11届国际绞缬研讨会,并在名古屋国际会议中心发表了《清代丝织品染料鉴别》的报告,介绍了“乾隆色谱”项目的研究进展,复原了清代乾隆时期宫廷服饰色彩。
中国丝绸博物馆还原的33种乾隆色彩
9月4日下午,在丝路馆二楼展厅,我看到了这件清代的明黄色团龙纹实地纱盘金秀小龙袍。这件龙袍比较小,以明黄色为底色,前后、双肩等地方共绣有九条五爪金龙,精致繁复,推测应该是小皇子夏天穿着的衣服。
在下摆的位置,还用不同颜色的丝线绣出了“江崖海水纹”,仔细数数,水波纹上共有明黄、宝蓝、葡萄青、官绿、水绿五种颜色,集中体现了清代早中期的染色技艺。
江崖海水纹
刘剑手里拿着复原出来的“乾隆色谱”,向我们介绍每种颜色的来历。
所谓“乾隆色”,其实指的是清早期到中晚期,在合成染料出现前的常用色彩。那时,宫廷衣服上的色彩都来自于天然染料,其中植物染料占了九成以上。
刘剑告诉我们,宫里常用的植物染料,有9种,分别为红花、靛青、苏木、黄檗、橡碗子(麻栎树果实的壳斗)、五倍子(盐肤木的虫瘿)、黄栌、栀子、槐米。染匠通过改变各种染料的套色比例以及工艺参数,染出了40多种颜色。
古代的植物染料都是中药,现在也可以在药店购买到。只是有些植物的药用价值弱化了,在中药店比较难买,要去野外采集,比如染黑色的橡碗子,刘剑是直接在玉皇山上捡的。
不同产地的中药,它的染色色素也有区别。
刘剑指了指国丝馆正门左侧的两棵槐树,明黄色的原料就是槐树上长的槐米,槐米是槐树的未开花的花蕾,类似米粒而得名。国槐原本是北方的植物,移植到南方长势不好,他曾经试用了门前落下的槐米做染料,但效果要比从药店买来的差得多。
国丝馆正门左侧的槐树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件小龙袍。龙袍的底色为明黄色,这是皇帝、皇太后、皇后、皇贵妃专用的颜色,用槐米经过明矾媒染而得。
倒数第二排左起第二个颜色就是“明黄色”
龙袍的袖口和领口都是蓝得发黑的宝蓝色,由靛青套染而来。
靛青就是板蓝根的茎叶经过发酵后制成的蓝色染料,是古代唯一的天然蓝色染料,在中药店叫青黛,女孩子还可以用它来画眉。靛青也是色牢度最高的染料,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龙袍上的靛青色,与两百多年前染出来的相差并不大。
衣摆水波纹上的那抹水绿色就不一样了,它是用黄檗和靛青套染形成,对光照非常敏感,会随着时间而褪色。
水波纹上的“葡萄青”也很特别,又叫“天青色”,由苏木和靛青染成,是一抹温柔内敛的蓝紫色。
展厅内还有其他清朝的龙袍、官服、纹补,以及一些香囊荷包小饰品,单从颜色上来看,确实多为明亮鲜艳的色彩。
刘剑也说,仅仅从最终的电视画面来看,《如懿传》的服装配色更贴近于“乾隆色谱”。
那么这些明艳靓丽的颜色是怎么配比还原出来的呢?
在国丝馆后院的染色实验室里,我们看到了完整过程。
一个不大的分析检测室,连接着电脑的质谱分析议正发出“嗡嗡”的作业声。它通过分析化学手段(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来检测清代宫廷服饰上染料的准确来源,对比制作出的色卡上的染料物质是否一致。
另一间实验室里,东西就更多了。大黄,栀子,苏木……一侧架子上摆满了瓶瓶罐罐的中草药,这是配色的原料。另一张桌子上有加热仪器、调制试剂,研究员用玻璃棒搅拌盛在烧杯中的染料原液。
其实这个操作很简单,我们在家自己也可以做。比如要染明黄色,中药店买来槐米后,在水里煮一会儿,把渣去掉,明黄色素就会出现,便可以染了,把丝线浸在染料中,再拿出晒干,反复几次即可。
只是实验室里要复原清朝的正宗明黄色,那工作量就不是一般的大了。在实验室窗边的一张长桌上,按照色系摆满了各种样板。一叠丝线,一块布,装在塑料小包装里,外面还贴上了标签。刘剑说,还原一种颜色,原料配比、仪器比对,多的要做十几次实验,才能得到最接近历史上的色彩。
调色最困难的是什么?
刘剑告诉我们,最难的是套染,植物原料的套染顺序、次数都会影响成色。
比如“紫红色”,需要用靛青和红花两种原料,由于红花“怕”碱性物质,所以在制作中要注意“先蓝后红”。
在染正红色时,他也遇到了困难。
“红花中的红色素比较少,一开始怎么染都是粉红色。”为此,他向日本草木染大师山崎和树请教,原来,要染出纯正的红,需要反复萃取红花染料,套染13次。
正红色为底的龙袍
实验室桌上还有一本乾隆二十二年织染局档案卡片,研究员们的色彩配方也大多根据历史文献而来。
年,当时的东华大学博士生王业宏(现温州大学副教授)在导师赵丰的建议下,前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检索清代宫廷服饰文献,无意中发现了乾隆年间内务府织染局销算档案,在染作销算中清楚地记录下了乾隆十九年到四十九年所有的内务府织染局的染色档案,包括每种颜色的染料、媒染剂、燃料的消耗。
从年开始,以这批珍贵的乾隆时期内务府档案为基础,在香港梅冰巧小姐的支持下,馆长赵丰联合了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刘剑组建了“乾隆色谱”复原研究小组,与法国、日本、美国的染色专家们共同探讨,在不断的摸索和失败中,研究小组终于分两个阶段在年和年初步完成了清代乾隆时期宫廷服饰色彩复原。
复原“乾隆色谱”,刘剑认为不仅是对古代染色技术史发展的研究,还对文物保护有实际的作用。
“我们检测出染料的品种,知道了染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可以对文物的保护采取一种合理的措施。”比如前面提到的“水绿色”,从黄檗中提炼出的染料的色牢度比较差,比较怕光,在展览和保存时尽量避光,或者控制光照强度。
赵丰也提到,现代人都追求健康环保,喜欢天然染料的服饰,随着技术发展,也许将来可以恢复到穿着自然染料衣着的时代。自然染料的配色,不光是历史文化方面的学者关心,服饰产业也非常感兴趣,虽然现在还在研究阶段,但未来的成果是可以期待的。
明年5月,中国丝绸博物馆将举办第一届天然染料双年展,正式发布以《乾隆色谱》为代表的清代宫廷服饰色彩复原研究成果。
更多阅读:《如懿传》审美不敌《延禧》?真正的“乾隆色谱”,就在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