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元夫包尔盖纪事 [复制链接]

1#

年2月3日晚,按组织要求我抵达派驻地磴口县包尔盖农场,与当地的干部群众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第一阶段在这里工作了20天。工作之余撰写了些记叙当地及见证抗疫的文章,先后见于不同纸质及网络媒体。

随着疫情的逐步稳控,“战疫”终将取得最后的胜利,期间也经历了在当地组织开展春耕备耕、环境清理、脱贫攻坚、农牧产业发展等生产生活的过程,一并记叙下来。

包尔盖之意

约七八天后,各地疫情快速蔓延之势遏制住了,大家也有了其他的话题,我才想起问及“包尔盖”这个听着响亮的蒙古语名字,汉语是什么意思。当地干部说完整的蒙古语是“包尔套勒盖”,现简称包尔盖了,汉译或是承袭了移民而来的陕西方言,口语说为“灰圪梁”或“灰嗒圪旦”(圪旦,方言意为凸起的地方),文译为“灰色的沙丘”。

这个意思有点出乎意外。分布在磴口县周边及乌兰布和沙漠腹地共有5个农场,其他4个的名字似乎都有着美感的译义。为此又专门请教了当地蒙古族干部,逐一核实,如:乌兰布和(农场),意为“红色的公牛”;哈腾套海(农场),意为“黄河之湾”;巴彦套海(农场),“富饶之湾”;纳林套海(农场)蒙古语本意“细湾子或狭长的湾子”,也有其他美誉。

我相信语言和翻译不仅仅是字面意思就是标准的,尤其在人迹稀少的沙漠戈壁上,很多并没有准确称谓,一定会有当地居民约定俗成的意会,才更接地气和本真,就如同有些方言只能意会却难言传一样。我再次请教了市文联蒙编部的专业蒙语编辑一一核实,得到了和当地蒙古族干部相近的答案。包尔盖之意会是沙土堆上长满了灰白色植物的凸起,在当地多是哈芼或是枳棘草一类,这些植物或很古老在《诗经》里应能对应其美丽的名称,若只简单译为“灰色的沙丘”、“不毛之地”都不够准确,这里有个意象的表达。

包尔盖真会是这样吗,我坚信这个干脆而响亮的声音极富有草原的诗意。果然,自然界是在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的变换中。一天在巡查的路上,农场党委书记黄金龙指向前方几公里的一块高牌子说,那是汉代三封古城遗址,原陶升井村西南现农场九分场地界内。鉴于当时“抗疫”情形还紧张,我们未及到现场。史载,两千年多前汉武帝在北方置朔方郡,下设十个县,其中窳浑、临戎、三封3个县的古城遗址都在磴口境内,三封县建于汉武帝元狩二年(前年),按《汉书·地理志》、郦道元《水经注》等记载及专家的考证,这里正是漂移的黄河故道以及消失的古屠申泽之所在。我不是文史专家,只是对文化感兴趣,就不一一引经据典论证了,借鉴着专家的论述,并以西面不远山腰上的鸡鹿塞为坐标,我浪漫的断定当时这里岂是“灰嗒圪旦”,两千年前即是一片河湖之滨的绿洲,有多少天鹅水鸟在这里栖息飞落。当时三县人口已达十余万之众,街市熙熙、炊烟袅袅一片富庶繁华。

随着各地疫情的态势更加稳步得到控制,当地也没有出现疫情,身边众人的心境渐趋明朗,但依旧不敢放松,在疫情没有完全终止之前,“抗疫”仍是第一位的。据季节的到来及生活的需求,各级防控指挥部做出了“抗疫”和“恢复生产”两不误的安排部署。特别是在农村与农民,“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春耕备耕、精准扶贫、环境卫生、综合治理都同等重要的提上了日程。

之前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理垃圾、消毒、维护环境卫生也是县防控指挥部与“抗疫防疫”需求并行提出的,与农场党委共商,合理把握“疫情”紧张程度与农闲的间隙,适时发出了《义务清扫清理清洁环境倡议书》,督导工作组、农场党委、全体干部职工积极行动起来,清理了场部院落、周边道路垃圾、瓶罐、废纸、飘挂塑料袋等,在起到示范作用的同时加大督查力度,各分场加强常规清扫,广泛动员群众,对街面、村庄道路、宅院、房前屋后、公共场所、垃圾点进行三轮全面清理。再出行的时候,各处感觉清爽多了。

清理场部院落及周边环境的时候,农场党委主要领导、班子成员、干部职工、几个分场主任都上阵了,烧锅炉及喂牛羊的雇工也推车、扛锹自觉加入进来,大家干得热火朝天,这也是自疫情防控以来,罕见的一次大集合,不同以往的是大家都戴着口罩。

其中党委委员、副场长裴光明节后赶回上班按要求自行隔离14天期满后,此时也加入到清扫行列并开始到卡点上带班值班了,党委委员、副场长刘干勇常是独自走到人少僻静的地方捡拾,党委委员张锁成、崔建玲、丁振军也都是分头默默的干着,他们几位平时也都是在不同的卡点上带班值守,即便戴着口罩也都熟悉,但二十天中我们彼此很少说几句话。我放下手中的活,特意给他们拍了不少劳动的照片发到农场群里,在体现力行的同时,也留下一些纪念。

李斌、鹿林、任丹丹、李温馨、代润平、胡雪、高娜等,期间每位机关干部都肩负着自己的岗位和职责,同时要到卡点轮班值守。全场共成立7支党员先锋工作队,发动党员人次,招募了多名志愿者。群众党员巩丽新、崔润兰、杨金花坚持义务为卡点送饭,农场领导家属李再琴义务为执勤人员理发,全场干部职工群众累计为抗击疫情捐款14余万元,捐赠物资价值1万余元,其中天津老知青孙正平为第二故乡捐款1万元支持抗疫。这些事迹有的见诸报端、媒体作为一种先进示范。更多分场主任、党员、志愿者、群众轮班值守,则是肩负使命的职责,是无怨无悔的付出。“尽心尽力,尽职尽责。”磴口县委组织部的马丽负责磴口党建的编辑制作发布工作,常是一发若干条,这样回复了我的鼓励。这也正是千千万万共产党员、干部群众的真实心声和写照。

苜蓿的兴旺地

包尔盖农场位于河套平原乌兰布和沙漠腹地,东与纳林套海农场相毗,南、北、西三面与沙金苏木为邻。农场始建于年,年组建为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五团,年体改为巴盟农管局包尔盖农场,年隶属磴口县。总面积13.3万亩(其中:耕地5.7万亩,林地2万余亩,湿地水面亩),下设7个分场,农场总户数户,全场总人口人。年农场总收入.3万元,人均纯收入1.1万元。

农场按国营企业来经营,从数字和实际情况看,农户的收入还是不错的,一是一部分农户相对地多一些,能够种植以玉米、葵花为主的粮食及经济作物,增加收入;二是80%以上的农户养羊30只以上,形成分散的规模养殖也是这里的特色。在要求宅居的日子里,我在农场看到更多的生命就是羊和羊群了。河套因其独特的光热水土资源,盛产优质农畜产品而被誉为“天赋河套”,亚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灌区,使这里旱涝保丰收,少有气候灾害。若在农业时代有房有车、有地有生产机械、有些余钱也算是稳定富余的小康生活了。而在土地里“刨闹”生计,也还存在丰欠、销售、价格浮动等不确定因素以及增收缓慢的瓶颈。特别是置身于工业化、信息产业化几何增长的发展环境,面对子女在外教育、住房消费等,这些收入也会大幅度遭到消抵。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在基层可以看到各项工作任务真是千头万绪。“保一方平安,谋一方富足”更是一方领导谋划的首要。年完成“脱贫攻坚”是硬任务,目前,全场还有不同层面的贫困户90户人,“抗疫”开始不久,磴口县派赴农场的四位驻村干部也按要求及时返回岗位工作。

以下这段文字取自农场的汇报材料,但我感觉这“硬任务”里的措施和数字并不是生硬的。年,农场通过项目捆绑整合,新建包尔盖农场扶贫产业园区,总占地面积亩,分为农畜产品深加工、养殖、饲草料仓储三部分。针对贫困户和边缘户制定了产业发展帮扶政策,一是组织成立“苜蓿银行”,对精准贫困户和边缘户种植苜蓿农场统一管理、收购、销售,将产生的利润,全部让利于贫困户,亩均可增收-元;二是出台肉羊养殖扶贫协议,采取农户养殖基础母羊,农场收购羔羊并进行统一管理、代养、销售,直线育肥产生的利润,全部让利于贫困户,每只基础母羊年均可增收元以上;三是农场购买了若干基础母羊作为产业发展帮扶基金,贫困户和边缘户发展动力不足时,以先借再还的方式帮助贫困户发展;四是扶贫产业园建成后可安置15-20名贫困户到园区打工,保证贫困户多渠道增收。

为进一步增强农垦企业活力,年以农场为主体成立包尔盖农牧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万元人民币。年农场收储牧草吨,可为农场增加集体经济万元。

我在现场也看到了苜蓿种植产业在这里的生机和前景。苜蓿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耐干旱,耐冷热,又能改良土壤,广为人知,以“牧草之王”著称的紫花苜蓿,产量高而质优,营养价值很高,各种畜禽均喜食。这几年在农场发展苜蓿种植的实际情况为,农户第一年投入籽种元、化肥50元、人工种植费20元,以后每年只需再投入水费元,一年收割两茬当年既有六七百元的收入,两三年即可达到产量高峰,可持续高产量蓄根生长收割七八年,由农场公司负责包购包销给予种植农户最大利益,亩均增收0元左右,可谓“一年种植十年获益”,同时给土地以很好的改良滋养。

农场谋准了这一产业,农户也认可了这一产业。年农场规模种植苜蓿的面积已达到亩,成为全市乃至自治区依托于农户、直接受益于农户最大的规模苜蓿种植地。之前市县主要领导及各级部门也看准支持了这一做法,年9月自治区政府主席布小林视察了包尔盖农场,就此也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并表示支持。

农场正在努力申请苜蓿种植有机认证,目标是到年,建成全县有机牧草生产示范基地,现代肉羊养殖园区,基本建成包尔盖有机牧草、有机羊肉两大品牌,打造“中国苜蓿之乡”。

苜蓿正是两千年前西汉从西域引进的,这里也是必经之地,上文已说到了两千年前这里的屯垦是如何的兴旺富庶。我们期待不久的将来这无边无际的“紫金花”,能成为这片土地的富裕花。

总排干之源

在到达农场的十余天下午,我与农场党委一干人现场查看一块土地如何开发平整,并与副书记、场长刘勇、纪检书记刘永生查看了四八分场环境卫生清理情况后,刘勇场长无意中说一句,后面即是总排干渠的源头及故道。当问及只有两三公里路程,我在补充了一句鉴于当前疫情实际后,提出去看一下。

开挖总干渠和总排干渠,是巴彦淖尔人艰苦创业、建设家园的历史壮举,是在利用天寒地冻的农闲时间,在粮食、钢材、炸药等经济物质极端匮乏、机械设备简单几无的艰苦条件下,主要靠人工肩挑锹挖手抬,用箩筐、扁担、小车、麻袋运输完成的。年—年,历时10年开挖了全长公里的总干渠(俗称“二黄河”),使河套平原的灌溉面积达到了一千多万亩,从而进入中国三大灌区的行列。年—年,为解决灌区农田有灌无排、土地日益盐碱化的问题,又开挖了公里的“总排干渠”,特别是年冬天,为了彻底根治土地盐碱化,全盟动员15万人用两个月时间,全面扩建和疏通了总排干,从而使“有灌有排,粮食就来”的河套成为中国地理课上的谚语。同时也挖掘提炼形成,并在全市干部群众中倡导弘扬“敢想敢干、苦干实干、干好干成”的“总干”精神。

说是“源头”,闻名遐迩的总排干竟是从这里开始,这是当时的实际,说是故道是因沙丘追掩今已废弃,不再发挥作用。现场看到从西侧推起的沙丘已掩埋了渠道,经指认方可辨别当初两侧的堤坝,已是苍老无色、斑斑驳驳的土堆,长满了杂草。据刘场长介绍这一段大约三四十公里废弃失去排泄功能,导致这一带土地盐碱化依然严重,有关部门及专家也多次考察论证,重新疏通不是太大的问题,而治理沙丘追掩尚是难题,只能暂时搁浅。屠申泽消失千年了,总排干渠的源头暂被掩埋几十年了,如是包尔盖这个“灰嗒圪旦”似乎也有点来头。我特意拍了几张照片和视频。

包尔盖还有另外一个“开头”,河套灌区灌溉最上游的六支渠及其末梢渠就在包尔盖农场四分场西侧,再往西即是成片的沙地自然生态保护区,不允许再开垦也无灌溉了。

从汉代三封县屯垦戍边的繁茂,到不知始于何时的沉寂,包尔盖又一次得到开发和展现生机是则是在当代。年这里建立了国营农场,年—年组建了生产建设兵团,数千知青从全国各地高歌而来,以半军事化管理的方式,在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及生产建设,他们在这里“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奉献了青春,燃烧了激情,也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关于这段岁月,多有史料及文章记载,就不赘述了,目前在一分场有知青投资建立了“知青驿站”,成为老知青们返乡活动怀旧的一个场所。

我们此次工作组的全称为“全市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驻旗县区工作队”的第三组派驻磴口县,带队领导为市政府副市长王学君,王市长一行到包尔盖农场督导巡查时还正值“防控”的紧张期。大家都戴着口罩,站在十字路口的卡点前检查指导部署了抗疫防控工作,与基层干部调研交流了道路封堵到何种程度,才能更好把握防控要求与交通生产,安顿了密切监测隔离重点人员、严格排查、规范操作、宣传群众、科学防控与节约资源等事宜。

期间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及其他领导也在不同时段到包尔盖检查指导。几位包扶农场的县领导政府副县长马海波、工业园区主任袁海文、人大副处级干部胡粹德是来的最多的,有的隔几天就会来一次,督促会商疫情防控、春耕备耕生产、脱贫攻坚等工作事宜,解决实际困难等。

两位之前即熟识的磴口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梁景、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任海韬到包尔盖巡查时,适逢我们到各卡点慰问,是标准的擦肩而过,鉴于时情均以电话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