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成都博物馆有件宝贝,为何经千年色彩艳丽, [复制链接]

1#

在成都博物馆中,陈列着一件“特殊”的宝物,它既不是金银之器,也并非翡翠玛瑙,而只是一件薄薄的衣物,正是这件不起眼的衣服,居然被专家公认为“镇馆之宝”。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成都博物馆成立于年,是成都市规模最大的综合型博物馆,至今已有五十余年的历史。该博物馆占地面积约为平方米,并分为多个展室,供国内外游客参观游览。在成都博物馆中,共陈列着上千件文物,著名的石犀与经穴髹漆人像等,都是该馆的镇馆之宝。在博物馆众多收藏中,一件“唐代半臂衣”,也静静的躺在展厅内,用自己的奇特外貌,讲述着千年之前大唐的繁荣昌盛。该件“唐代半臂衣”形制奢华,且具有两种神秘的色彩,两种色彩分别占据衣服两侧。其中那红色的面料,历经千年,仍然艳丽,毫不夸张的说,它应该算是古代遗留下来,色彩最炫的衣料了!

一个有趣的问题出现了,即使再华贵,它也仅仅是一件衣服,如何会视作“镇馆之宝”呢?如果想揭开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还是得从“唐代半臂衣”的材质入手。我们前面也都介绍过,“唐代半臂衣”左右共分两种颜色,之所以会出现此种情况,其主要原因就是它的材质并非一种,而是两种!

专家们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对“唐代半臂衣”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发现该文物左右两侧的纤维各有不同。根据纤维对比来看,专家们确定“唐代半臂衣”的材质分别为“陵阳公样织锦(中国蜀锦)”与“粟特锦”(外国锦)。说到这里,小编先给大家出一个题目。我们既然知道了“唐代半臂衣”的两种质地,您是否能猜出这件衣服究竟哪一半是“中国蜀锦”,哪一半是“粟特锦”呢?想来,肯定有一大部分的读者会异口同声的答道:“色彩明亮的一部分为中国蜀锦,色彩黯淡的一部分为粟特锦”。毕竟在我们的印象中,中国是丝绸大国,织造出来的锦绣更是万里挑一的精品,哪会比不过外来的粟特锦呢?其实,小编告诉您,这种想法有些偏颇,毕竟每个民族都各有所长,而对于色彩明亮的加工,粟特锦还真的是同行业中的“大佬”。

正出乎大家所料,“唐代半臂衣”上色彩黯淡的一侧为中国蜀锦,而色彩鲜艳明亮的一侧却是地地道道的粟特锦。中国蜀锦尤为著名,其染色工艺也居于同行业前列,在很早的时候,人们就已经开始用天然植物色素对丝绸进行染色。在轩辕黄帝时代,染制衣物的色素,主要来自于草木的汁水。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便已经将染料按颜色分类,其中五倍子、青矾、青杠碗等可染黑色,丹砂、红花、苏木等可染红色,而染黄色可用栀子、染紫色可用紫草,诸如此类林林总总不胜枚举,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智慧的结晶。

说了这么多的中国蜀锦染色方法,我们也该谈谈粟特锦的独特染色技术了。之所以会用“独特”二字形容粟特锦的染色,正是因为粟特锦的染色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粟特锦并非用植物色素做染料,而是采用动物色素,更具体一点的说应该是“昆虫色素”,这种被用于染色的昆虫就是“胭脂虫”。胭脂虫生长于南美洲,多寄生在仙人掌上,其体内色素为胭脂红色,因此一直被当地土著用作染色剂。直到后来,胭脂虫才经西班牙殖民者手中传播到各地,成为了中亚以及欧洲地区的名贵染色剂。

“胭脂虫红”有几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方便制作,二是色彩明亮,三是不易褪色。由于这个原因,“唐代半臂衣”上的粟特锦颜色要比中国蜀锦明亮了许多。由此看来,国外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华夏文明历经了五千多年,所积累的文化内涵和底蕴是无比巨大的。但是我们却不能骄傲自满,在固步自封的泥淖中越陷越深,而应该放眼世界,学习其它民族的长处,并对其加以融会贯通,以谋求更大的进步与发展。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