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这样的新中式居所,才是向往的生活苏木 [复制链接]

1#

一个房子,几个房间,还有几个亲爱的人,这就是家。无论回到家多晚,它总能给你留下一盏灯;无论离开家多远,它总能温暖你的记忆。红砖、红瓦、老木梁,写给故乡,我的童年,就是在这样一个老房子里度过的。提起它,总像是吃了蜜汁,口内却是甜甜的。尽管这所老房子已经被拆毁了很久,但在我的心中,它一直都在那里,仍然是一种记忆。时光带走红砖红瓦,却带走不了我们心中的瓦房,它一直在那里,承载着我们的欢声笑语,守护着我们,走得更远。回忆的瓦房,惊艳那些让我们怀念的旧时光。给予我们的,不只是一座穹顶之下的家园,更是我们心灵的安逸之所,还有那份对故乡的深情。

乡土之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乡土之源一方文化。千禧、近代莆田,又作莆仙,均指这一方枕山临海之地。绵延的文化脉络,写满了这片水土的生活风情,也刻画出莆田人浓浓的归乡情结。

建筑物是凝固了的文化,是文化传承的符号载体。在莆仙的传统里,莆仙话中所说的“起厝”,就是一个人、一个家庭成功与否的象征。对莆田人来说,居住不仅是一处之地,更是一处深层次的文化寄托。

莆仙传统民居的屋顶造型多为双坡、悬顶、燕尾脊,既不同于福州地区的平脊封火墙,又不同于闽南地区的硬山顶。作为“红砖地区”的一个样本,莆仙民居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它的最大特点是屋脊造型。

燕屋脊又称武脊,其形状为鞍形,两端的脊头上翘,有两个或三个叉尾,形似飞燕的尾巴。这个造型让弯弯曲曲的斜坡和翘起的屋脊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使原本比较生硬的古板屋型显得飘逸洒脱,富有韵律,成为莆仙民居建筑的标志性特效。

中西合和,不拘一格,双坡,砖墙,燕尾脊,清雅“起厝”;大理石,光晕,于简约之处细化诗情。恰当的留白,清浅而情浓,视野宽广,多维度拓展新视角,用空间的语言呼唤“归家”的恳切。

光影,穿越古今,静谧流淌,草木瓶与石饰,在喧嚣中沉寂。发芽与雅致,不留痕迹的设计勾勒,和谐与冷淡,相得益彰,自然智慧,美韵天成。

迎客的是仙松,身临“莆仙”,博古通今,四通八达。刻时间的痕迹,暖馨回流,装饰者微动,剪影放送。境界,来自东方;意境,来自现代。

青青的树叶,点缀着家的温暖,神气奔牛,释放出梦想和坚持的力量,那年的远望,蕴含着爱的叮咛。融合一室,舞动芳华!这一刻,就是生命。

死气沉沉,幻化自然的规矩,字迹抄录,隐约典籍中藏着古远雅趣。在品茗和评语之间,喉韵和视韵禅绕,坚守着美的意境,沁润人心。

线框架与家具豁达组合,一步一个脚印任平生。一方红叶,入骨相思,乡愁悠悠,柔情如云,如斯美好,任平淡组合成诗。

喜欢用树造景,清远而安定,性喜花怡情,随意调配冷暖。没有粉黛,浓淡相宜,极好地引导着古今的喜悦,没有刻意的高调,却锁住了气场。

古色古香,浑然天成,中式元素与现代材料巧妙兼备,将优雅的生活场景围合在一起。木制简约轻盈,以镂空雕花复古,以石材、金属、布艺等现代设计语言,共同诉说着浓浓的“思归”居住情调。

邀请一方水土之精粹入户,将中式象征之美、传统古意之韵都写进其中,有重彩之墨、严正布局之对称,也有浅显之勾勒、精巧灵动之思。造国者藏深意,一眼看去千年。

光线斑驳,材质错综复杂,物境交错,调和出一间沉静悠长的房间,一步一个脚印,流淌出四季不同,自然光穿越千年,为古今相遇共鉴此时此刻。

古老的气息是中式的韵味,一卷一物,将千年文化传承的微缩在空间里,一枝鸣啁啾盘活了一室灵气,心远地喧嚣,情归最浓。

墨水是难以割舍的写意精神,讲究精致生活态度的别名,对生活的热爱,从古至今都没有打折,以不同的设计手法和表现形式徐徐展开。

造景是中式风韵的核心手法,即使是每一个细小的感受,也是一个匠心的设计落笔。承制自然之魂,化作居者之韵,将传承之典雅,融入现代美学之中,烟火之气也充满了古老的馨香。

地色感是贯穿始终的情感牵绊,纯净的基调增添了空间的宁静感,局部的色彩点缀活跃着明暗的层次,营造出一处去繁从简,归真诗意的栖居地。

枕席时光的纹理脉络,梦回廊道交错的纵横故土,抽象艺术潜在的表现,温暖的拥抱一束光,带来慵懒的时光,此时此刻,复古的柔情悄然生长。

独特的“一方水土”的表现写意,一室间茶香品茗的禅意,中国传统吉祥的寓意,东方传统和在地文化的情、境、韵,都被写进了这一隅的精致美学之中。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