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敖包相会》唱红了大江南北,可敖包是什么?作为内蒙古人,你可知道敖包的起源、活动、意义是什么?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和答案吗?那就请随记者一起走进准格尔旗布尔陶亥苏木点力素敖包传统祭祀吧!
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是蒙古族祭敖包的日子。这一天,参加祭祀的农牧民身着艳丽的民族服饰,带着精心准备的祭祀用品,怀着虔诚的心情纷纷从四面八方云集于此,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畜兴旺、家人吉祥安康。
草长莺飞时节,在点力素敖包脚下,礼炮齐鸣,彩旗飘扬,车水马龙、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此时,开启航拍机,向下俯瞰,布尔陶亥苏木点力素敖包恢弘壮阔,蔚为壮观。点力素敖包由十三个敖包组成,大敖包即长生天,与大敖包紧紧相连的,还有12个小敖包群体,它代表着12生肖,也被称为徒弟敖包。敖包是祭祀天神、自然神或祖先、英雄人物的祭坛,是蒙古族人的崇拜物和吉祥物,在他们心里,祭敖包就是祭祀“长生天”,他们尊称天为“慈悲仁爱的父亲”,尊称大地为“乐善的母亲”。蒙古族祭敖包的习俗源远流长,从成吉思汗征战年代就有了祭敖包仪式。祭敖包,是古老、神奇的蒙古高原上最常见,而且是最热闹的祭祀活动。通常在祭祀活动期间,还将举行赛马、射箭、摔跤等竞技活动,也被称为草原那达慕。
祭典仪式
在祭典仪式上,喇嘛们身披法衣、手持法珠、焚香诵经。男女老少焚香膜拜祈祷,供奉祭祀品,敬献哈达,依次排成长队顺时针绕敖包3圈,将鲜奶和美酒等祭品洒向敖包,将哈达系在敖包上,再往敖包上放一块石头,许下一个心愿。在人们的装饰下,五色经旗、红绸、哈达和彩旗迎风飘扬,更显庄严肃穆。
活动现场,热腾腾的大锅炖羊肉出锅了,马奶酒、酸奶尽显浓郁奶香,美味的烤全羊、烤串更让人垂涎三尺……在这里,人们还能观赏到精彩的晋剧表演,吃到当地的特色小吃,尝到绿色的瓜果蔬菜,买到地道的农产品,享受到义诊送温暖,多彩的促团结活动。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可谓美食美景,应有尽有。
有人说,敖包是指蒙古包;有人说,敖包是寺庙的意思……这都是对“敖包”一词的误解。其实,敖包,蒙古语译“脑包”或“鄂情”,是堆子的意思。“敖包”有用石块垒起的,也有用土堆起的。敖包最初是道路和境界的标志,起指路、辨别方向和行政区划的作用。祭敖包是蒙古民族传统的习俗,是草原民族崇尚自然思想的表现形式之一。古老、辽阔的蒙古高原上的敖包起源于大自然,它以崇拜为目的,展现了敖包文化和民族信仰。从象征意义上说,石堆可能代表高山,敖包上的树或树枝可能代表森林,是天地山川神祇的栖息之地,亦是祖先魂灵要回去的圣地。敖包文化作为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活化石,延续至今,祭敖包便成了对民族信仰的见证。
如今,祭敖包不但丰富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传承发扬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还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心、交融,对增强社会凝聚力,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一定意义。
来源:准格尔旗融媒体中心(记者:武文杰张宪丽苏旭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