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代表牧民的心,一针一线都是对玛奈(我们的)乌兰牧骑的欢喜、感谢和祝福......”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文化创意产业园民族服饰和刺绣店里,70岁的蒙古族老额吉乌云陶格斯戴着老花镜,认真细致地绣着一面红旗,“乌审旗乌兰牧骑”几个大贴字赫然入目,黄色丝线在一双巧手的引领下,丝丝缕缕渐渐成形成字,一如额吉朴实热忱的心意跃然于鲜红的旗帜上。
乌云陶格斯生在牧区,小时候基层文化生活贫乏,交通闭塞。而乌兰牧骑队员们迎酷暑冒严寒,长期在草原上辗转跋涉送演出送服务,和农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带来了欢乐和文明,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深受广大父老乡亲的欢迎和爱戴。
“过去条件不好,无论演员还是观众,都非常辛苦,大多数是步行。乌兰牧骑在牧民心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他们宣传党的理论政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每次乌兰牧骑去演出,十里八村的人们像过节一样高兴,穿上最好的衣服,扶老携幼步走十几里甚至几十里去观看。”
乌云陶格斯说,11岁时,一次乌审旗乌兰牧骑去她家乡苏力德苏木宝日呼岱嘎查十几里外的斯布扣牧业社演出,其中一个顶碗舞节目太美太好看!晚上回家后,兴奋不已的她连夜偷偷地练,从一个碗、两个碗,直至五个碗摞起来都能顶成功,别提有多高兴啦!
之后的五四青年节,当地组织牧民剪羊绒,过青年节,11岁的她主动请缨要表演顶碗舞,大家都不相信她会顶碗舞,嘎查会计当场表态如果成功了,要给她记10分工分,甚至还帮她从附近一个邻居家借到了5个瓷碗让她来顶。在那物质珍贵的年代,她硬是小心翼翼表演成功,没有摔坏一个碗,并且破天荒地为家里挣了10分的满分工分。
小小的尝试和成功也进一步激发了乌云陶格斯幼小心灵里能歌善舞的艺术天分和梦想,幻想着好好学习、有朝一日也能考进乌兰牧骑做一名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队员。
然而,由于母亲生病,乌云陶格斯小学没到三年级就辍学回家,年仅十三岁时母亲病逝,她和哥哥便肩起了家里的重担。
但是生活的艰苦并没有磨掉乌云陶格斯从小喜欢唱歌跳舞的艺术爱好,她利用一切机会学习乌兰牧骑舞蹈,学习鄂尔多斯民歌长调,练就了一副好嗓子。自此后,每逢嘎查里有人家办喜事或文化活动,她都热情地奉献歌舞,活跃气氛,成为乡亲们眼中的草根艺术家。
后来,心灵手巧的乌云陶格斯又学会了民族刺绣、手工马海制作,并且颇有造诣,于年、年先后被内蒙古自治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和自治区文化厅授予“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和自治区级“非遗项目马海制作代表性传承人”荣誉称号。虽然因为年高血压引起眼底出血手术后,一只眼睛视力几近失明,但她依旧没有放下自己手中的绣针,而是积极弘扬传承这份技艺给更多的晚辈。
几个子女在她的影响下,都喜欢上了艺术,特别是小女儿希庆高娃一专多能,身兼乌审旗马头琴交响乐团的琴手、歌手和长笛手多种角色,业余时间还和妈妈一起做刺绣,母女联袂的许多作品工艺精美,深受消费者青睐。
源于从小起发自内心的一种喜爱,乌云陶格斯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