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开展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加强党的领导,完善体制机制,全盟社会大局持续稳定。
“四级书记”抓统筹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开展伊始,兴安盟委便将这项工作确定为“一把手”工程,四级书记担任本级领导小组组长,盟委书记抓顶层设计,旗县市委书记抓任务落实,苏木乡镇(街道)书记抓具体盯办,嘎查村和社区书记抓服务反馈,一大批难点堵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在落实问责机制方面,兴安盟委政法委编印《兴安盟市域社会治理指挥手册》并组织实施,盟委组织部制定量化评分标准和考评奖惩办法。对平安建设重点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围绕三年工作任务,制定“三张分解图”“两张进度表”,将64个责任部门项具体任务做图表化清单式分解,定人、定责、定时、定效。
“靶向攻坚”破瓶颈
兴安盟委将试点工作纳入“十四五”规划和年度重点工作,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阶段性考评和平安满意度评估等配套验收新机制,形成齐抓共管格局。
在机构设置上,成立副处级市域社会治理中心,6个旗县市分别批设正科级机构,实现实体化运转。破解各自为战难题。将市域中心与其他六大中心进行深度融合,14家单位常驻,5家单位轮驻,做到群众需求“有地说、有人管、有回应”。
“基层组织”增活力
试点开展以来,兴安盟大力推动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开发了“党群连心桥”服务群众软件,与社会治理平台互通互联,强化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主导作用,盟旗两级下放行政权力事项项。整合党建、综治、公安、城管等网格,建立网格党小组,优化设置村、社区原有党小组个,2.7万名在职党员到所在社区报到,直接参与所在社区综合治理。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的工作覆盖率实现%。
在创新基层党建治理模式方面,兴安盟推行网格长和党小组组长“一肩挑”、“网格员+楼栋长+单元长”的“一员两长”治理模式,启动网格员“访万家”专项行动,通过“公示牌”“暖心贴”“直帮代”等便民服务举措,把贴心服务送到群众家里。截至目前,共收集群众诉求条,办结率91.2%,为群众直办、帮办、代办服务事项10万余件次,98%的群众诉求在社区得到解决。
作者|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史万森董凡超
来源|法治日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