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苏木山上新愚公 [复制链接]

1#
治愈白癜风光疗费用 https://m.39.net/pf/a_4992915.html

为了摸清

苏木山的地形、地貌、水源、树种等情况

每天跋涉在崎岖的山路上

穿行在荆棘丛生、毒虫遍布的草丛中

忍着肩膀被绳索勒破出血的痛

带领全场职工

在苏木山上栽下多亩华北落叶松

虽然在苏木山接连失去过3个孩子

仍然希望老四留在苏木山林场造林护林……

就是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兴和县苏木山林场原场长

董鸿儒

在北京西北公里处的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兴和县,有一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苏木山森林公园。登临绝顶,放眼四望,但见群山叠翠、云雾缥缈,轻风送来淡淡花香,林中各种鸟儿欢快鸣唱,山间清泉叮咚作响,使人如入仙境,心旷神怡。谁能想到,如今已是华北地区最大人工林场的苏木山在几十年前竟是一座寸草不生的荒山。这里的改变离不开当地人的勤劳、智慧和心血,尤其是苏木山林场原场长、有着“塞上愚公”之称的董鸿儒。

誓将荒山变林海

苏木在蒙古语中是“箭”的意思,苏木山正像一支利箭耸立在晋蒙冀三省交界处,平均海拔米,主峰黄石崖高.7米,被称为“乌兰察布市的珠峰”。

年,兴和县在苏木山设立了护林站,先后派来多名护林员,都因为条件艰苦离开了。年,董鸿儒背起行囊,步行40多公里来到苏木山护林站工作。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没想到一干就是一辈子。

初到苏木山,董鸿儒看到的护林站,是“趴”在半山腰的一间又小又矮的破旧土坯房,人只能弯着腰走进去,里面放着一口水缸、一盘土炕、一个风箱,以及一个落满灰尘的破旧木盖下扣着一口锈迹斑斑的铁锅。面对如此艰苦的条件,董鸿儒虽然犹豫过、失望过,但想起组织和领导对自己的信任,他在心底发誓:一定要让苏木山绿起来。

从年5月到年5月,面对风蚀沙化、水土流失、生态脆弱的山山岭岭和沟沟壑壑,董鸿儒寝食难安。为了摸清苏木山的地形、地貌、水源、树种等情况,他每天跋涉在崎岖的山路上,穿行在荆棘丛生、毒虫遍布的草丛中。春天风沙刮得睁不开眼,夏天烈日当头没有遮阴的地方,秋天荒草萋萋,冬天冰雪刺骨……董鸿儒一心扑在苏木山上,饿了吃点随身带的干粮,渴了喝口山泉水,只想着如何让荒山披绿。

年春,苏木山国营林场成立。队伍壮大后,董鸿儒就带着工人们披星戴月、流血流汗,硬是在荒山上栽下了多亩杨树苗。没想到辛辛苦苦种下的树苗,第二年春天就蔫的蔫、枯的枯,几乎“全军覆没”。

隔年春,他们又开始试种桦树、杏树、榆树。可到了深秋,好不容易栽种的多亩林地,竟又大面积枯黄!

董鸿儒(左二)和同事在苏木山上

年,县里认为苏木山不宜种植树木,要研究解决撤销林场的问题。听到这个消息,董鸿儒急了,他领着十几名工人徒步走到县里,恳求领导再给他们3年时间试试。县里也被他们的热情和决心感动了,答应保留林场,干干再看。

从一棵树到一片林

史书上记载的苏木山也曾经山高林密,那到底什么样的树种能够在这里存活、成长呢?年,不甘失败、不肯放弃的董鸿儒决心先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为此,他每天早上带些干粮,太阳没升起就出门上山,直到夕阳西下才回家。他默默地在苏木山地区大大小小20多座山头寻觅,甚至拨开草丛细细查看,终于在苏木山的一个西坡上找到了一棵落叶松。这棵落叶松只有一米多高,生长在杂草中,挺拔而翠绿。它良好的长势让董鸿儒欣喜万分,也让他看到了希望。

年春天,董鸿儒带领部分职工先后前往山西天镇的长城林场和河北围场县林场参观学习落叶松栽培技术,以期改变苏木山白桦、山杨生长慢、材质劣、效益低的状况。

外出学习让董鸿儒收获良多,他们虚心请教技术人员,知道了苏木山属高寒山区,不宜种植杨树,适宜种植松树。回来时,他们行李中带的都是华北落叶松、樟子松、油松的籽种。

从那以后,董鸿儒也格外注重林业科学知识的学习,他买回《植物学》《林学理论》《树木分类学》等专业书籍,白天上山忙碌,晚上就在油灯下一字一句地学习。不知多少个夜晚,场部和其他宿舍的灯都已熄灭,董鸿儒的房间里还亮着灯光。

董鸿儒带着职工在山沟里打坝造田、垒渠筑埂、担土垫地、开渠打井,双手磨出了血泡,血泡又变成了老茧,3个多月的时间,硬是在乱石堆中建成了第一块30多亩的育苗地。年春天,董鸿儒用带回来的华北落叶松籽种育苗,他说:“从育苗开始,要像呵护自己的小孩子一样对待,培养树苗和拉扯小孩子一样重要。要求质量第一,没有质量就没有数量,没有数量就没有绿色。”经过5个多月的科学培育和艰苦经营,落叶松树苗长到了15厘米高,苗根舒展、顶芽饱满、苗茎粗壮,每亩产苗量达10万株。

董鸿儒在丈量树围

第二年一开春,林场决定开始大面积种植华北落叶松。那些时日,董鸿儒每天要和工人们一起,把淋湿的树苗捆好背上山,再用特制的铁皮水箱把35公斤重的水从沟底背上山。背着40公斤重的树苗或水箱,还要爬30多度的坡,最远要爬到15里远的地方去种植,如此每天要往返两三次。他们的肩膀被绳索勒破了皮,渗出的鲜血浸透了肩头的衣衫。尽管如此,他们还是跋涉在崎岖的山路上,心里只有一个目标——种树。

春去秋来,全场职工在苏木山上栽下多亩华北落叶松。第二年,这一万多棵落叶松抽出新梢,成活率达90%以上。

从年起,林场分成5个林区,每个林区由五六名林场职工负责组织指导,发动周边乡村几千名干部群众开展造林大会战。到年,苏木山造林面积达10万多亩,成活8万多亩,产值3亿多元,成功填补了内蒙古西部高寒山区造林植树的空白。

苏木山上“不老松”

40多年间,苏木山已成为国家级标准生态公益林示范基地,更成为滋养蒙晋冀三地的绿色氧吧。董鸿儒也先后4次被自治区党委和政府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劳动模范,获得了“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年9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苏木山风光

退休了的董鸿儒仍然像那青山上的一棵不老松,时常应邀外出作义务宣讲,讲述苏木山的故事,讲述0多万棵树的故事。在他的感召下,成千上万的志愿者加入植树造林的大军中。

当年,为了种树,董鸿儒举家迁到苏木山林场,因为交通不便、缺医少药,他接连失去了3个孩子。也是在种树成功的年,董鸿儒的第4个孩子出生,取名“存战”,希望他能像华北落叶松一样,在苏木山生存下来,继续战斗。年,董存战像父亲期望的那样,义无反顾地调回苏木山林场造林护林。“我小时候,这里都是荒山秃岭,经过上一辈人的努力,才有了脚下这片景致。父辈们在这里植树,从我这一辈开始护树。我们要把这片森林完完整整地交到下一代手中。”董存战说。

年,董鸿儒担任苏木山林场副场长;年任苏木山林场场长。岁月更迭中,他的命运早已和苏木山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年他被任命为县林业局局长,可他再三找县领导,要求回到苏木山工作。7个月后,在别人不解的目光中,董鸿儒又回到了他一心牵挂着的苏木山。年,董鸿儒当选为县政协副主席。这一次,从不给组织添麻烦的他提了一个要求,那就是不去机关上班,仍要留在苏木山林场。考虑到董鸿儒一辈子都在林场工作,再没有人比他更熟悉和热爱那里的工作,县里就特批他一直干到退休。

从18岁到60岁,42年的光阴里,对苏木山的深情厚谊早已渗入董鸿儒的血液之中。他熟悉那里每一个山头,甚至认得每一片树林。

董鸿儒钟情植树事业,也热爱苏木山林场,不论是作为一名普通职工,还是在担当林场负责人的时候,他在抓好林场各项工作的同时,也十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