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为什么中国的横幅和招牌特别喜欢红黄配丨杂 [复制链接]

1#

●做有道德的、脱离低级趣味的颜色

大红易得,明黄难求

感谢国旗,也感谢行业路径依赖

贫穷到只买得起黑白灰的值班编辑/马马马

做有道德的、脱离低级趣味的颜色

-+-

-+-

崇红拜黄并不新鲜。

世界上80%以上的早期文明都崇拜红色。

山顶洞人佩戴红色饰品、河姆渡人使用朱砂、雨林里的原始部落有红色纹身、就连很可能和现代人没什么关系的尼安德特人,都懂得用赤铁矿粉末装饰尸体。

●原始人的赤铁矿壁画

“红色崇拜”有两个起源:一个是对太阳与火焰的崇拜、一个是对血液的崇拜。

而与水稻、小麦、玉米、土地相联系的“黄色崇拜”,主要集中于农耕文明里。

在中国,红色与黄色地位不俗,

首先是因为“五德始终说”和“三统说”。

五色五方配五德的观念先秦就有,不过它的最终版本,是由西汉董仲舒确立的。

董仲舒拥有典型的汉儒思维,认为青、赤、黄、白、黑分别对应五行木、火、土、金、水;五方东、南、中、西、北;五时春、夏、季夏、秋、冬。

因此每一个顺应天命的朝代,都有自己的幸运色。

“中华五行图”

“中华五行图”“中华五行图”

董仲舒还用黑、白赤三种色彩象征夏商周的统治,从很可能从没存在过的太昊袍牺氏开始推演,把一切传说中的上古帝王都包括在“三统说”里。

“三统说”是红色能成为华夏民族代表色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为被儒生追念了两千多年的西周,就是火德,尚赤。

五德三统的原理听上去简单,操作起来却十分令人迷惑。

比如,刘邦自命“赤帝”,汉开国之初以赤色做帝王色。

但到了文帝十三年,公孙臣上书,指出秦为水德、土能克水,所以汉为土德,应该崇尚黄色。

而张苍又依据谶纬,反驳说汉为水德,应崇尚黑色。

大臣们一争就是好多年,这期间皇帝们只好按照有礼有仁的西周传统,暂且从火德,穿红色。

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倪宽等人新制历法,才确立了汉代“土德尚黄”的制度。

不过实际操作层面,汉代的公卿帝王们,

最喜爱的仍然是大红。

所以王莽新政时,才会让仆役穿赤色衣服,以示对西汉的诅咒。

暴露年龄的电视剧《汉武大帝》,全剧都是红红红红红

暴露年龄的电视剧《汉武大帝》,全剧都是红红红红红暴露年龄的电视剧《汉武大帝》,全剧都是红红红红红

西汉在颜色问题上纠缠不清,

后来的朝代也都没好到哪去。

总体来说,除了喜爱白色的元代比较特殊,历朝历代要么认为自己继承西周正统,崇尚红色;要么认为帝王居九州中央,崇尚黄色。

从隋唐以后,红色和黄色逐渐成为帝王专属颜色,禁止民间随意使用。

可如果民间禁用红黄,那么唐传奇《霍小玉传》中绑李益见霍小玉的黄衫客、《红楼梦》里弄脏石榴裙的香菱,为什么没被砍头?

这就涉及到颜色禁忌的界限问题。

到底什么样的红色和黄色,才有资格成为皇室垄断色?

民间能安全享用的红黄色,又是怎样的?

大红易得,明黄难求

-+-

哪些颜色高贵哪些下贱,

其实要看成本。

比如紫色,在古罗马被称为“帝王紫”。

在中国明代以前也一直是高官朝服色,就是因为紫色染料昂贵难得,对工艺的要求也比随便染个蓝色黑色高得多,所以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量正相关。

你嘲的“基佬紫”是“帝王紫”

你嘲的“基佬紫”是“帝王紫”你嘲的“基佬紫”是“帝王紫”

红色在社会上下广泛流行,甚至自古以来的起义军都能做到人手一块红头巾,

一大原因就是红色的门槛很低。

最简便易得的红色染料,是敌人的血液。

赤铁矿和赭石也是廉价的红色染料,不过它们都属于矿物染料,画个壁画涂个尸体还行,如果用来染衣服,成品一不亲肤,二不能水洗。

大约在春秋战国,植物染料开始在纺织届展露头角。

最早出现的植物染料茜草,就是染红色的。

红色系植物染料还有红花和苏木,它们成本都不高,显色度也很好。

严格来说,宋以前天子穿的红色是茜草反复浸染出来的“绛色”,造价相对较高。

后来帝王间还流行过朱红、正红色,其余的茜红色、粉红色、石榴红色,民间穿一穿,不至于被官府抓起来吊着打。

绛色

绛色绛色

黄色系染料也多,常用的矿物系有石黄,植物系有栀子、槐花、柘木、大黄、黄栌、姜黄。

其中,栀子方便好用,因此也是相当长时间里应用范围最广的黄色染料。

柘木是黄色染料里最不寻常的一种,它染出的织物在日光下是泛红光的明黄,在烛光下是泛黄光的赤色。

这种迷人的变色功能,使柘木成为最高贵的服色染料。

从唐代到明代,

柘黄一直是天子专用色。

虽然有不少皇帝都禁止过民间穿明黄杏黄这些和柘黄相似的颜色,但是“穿黄就被砍头”这件事,在历史上也不绝对。

柘黄

柘黄柘黄

虽然红色因为能联想到血液,有时和血光之灾搅在一起。

黄色在十九世纪末,又被美国连环画《黄色少年》和中式房中术坏了名声。

但不管怎么说,有特供背景的,都是好东西。

所以被皇室拔高再拔高了两千年的红黄二色,在普通中国人心里,

形象是非常正面的。

感谢国旗,也感谢行业路径依赖

-+-

可为什么大清亡了一百多年,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红黄两色,使用频率还是那么高?

最直接的原因其实是国旗。

国民热爱国旗配色,这当然非常正常,毕竟英法美俄也经常变成红白蓝的海洋。

但是相比后来的江河一片红,十九世纪更常见的中国代表色是黄色。

在清政府方面,使用黄色自然是因为“皇家荣誉”。

而在西方人眼里,“黄色”直接和蒙古人种挂钩。

黄色因为这段屈辱的历史,丧失了继续做国家主色调的资格。

相比红色,它只能做个配色。

西方列强瓜分中国时,还用黄色代表中国

西方列强瓜分中国时,还用黄色代表中国西方列强瓜分中国时,还用黄色代表中国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红色所承载的“革命记忆”当然为人民所珍视。

从中世纪开始,共产主义的故乡欧洲就有围城亮出红旗表示不投降的传统,代表着“流血”、“热情”、“英勇”的血红色不光受到庄园主和贵族的喜爱,

也成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共同信仰的颜色。

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巴黎公社

年,爱尔兰人吉姆·康奈尔在歌曲《红旗》中这样写道:

“人民的旗帜是最深的红色,它掩盖了革命烈士的躯体,他们的肢体变得僵硬冰冷,染红旗帜的血却满腔热情”。

年,政协征集国旗图案之初,就提出了“希望国旗以红色为主”的要求,对黄色却没有明显偏好。

当时从三千幅投稿里入选的38幅草案,也确实都是大红底色。

但是有将近一半草案,配色是红白、红蓝、红绿。

入围国旗草案

入围国旗草案入围国旗草案

最终,在五星红旗图案确定下来之后,我们民族在喜爱红黄配色的道路上,

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除了“红色崇拜”、“黄色崇拜”、“帝王之德”“烈士鲜血”“黄皮肤的中国人”这些浪漫的,极具民族特色的理由之外,把我们压垮进红黄配色海洋里的最后一根稻草,其实单纯到令人失望,

那就是“行业路径依赖”。

仅以横幅制作这件小事,就能说明“行业路径依赖”。

除了丧葬讨薪之类不喜庆的场合,大事红黄配,小事红白配的色彩观念深入人心。

于是红色横幅销量高、库存大价格低,买方卖方都美滋滋,打算齐心协力挂出更多的红色横幅。

这时有人突然说,我想要一条彩虹色横幅,不仅价格要翻倍,说不定厂家还得费功夫重新做个底色图,对人对己都挺麻烦。

于是大家想了想,要什么彩虹横幅,

还是红黄配色最适合中国人。

横幅布

横幅布横幅布

虽然红色黄色很重要,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相当长时间里,对国旗的颜色却只有描述性标准。

为了让红黄配得更规范、更得体,年,我国执行了第一版《国旗颜色标准样品》,年又出台了《GB-国旗颜色标准样品》,对化纤、丝绸、棉布三种质地上的国旗染色标准作出了清晰的行业要求。

《GB-国旗颜色标准样品》

《GB-国旗颜色标准样品》《GB-国旗颜色标准样品》

参考资料:

1.孙秀如、林志定、荆其诚、林仲贤:《中国国旗颜色的优选色度及宽容度》,《心理学报》,年第3期。

2.陈瑾渊:《红色崇拜与红色禁忌——中国古代信仰体系中的红色》,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年。

3.唐金萍:《中国古代服饰中的黄色研究》,北京服装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年。

4.金鉴梅:《中国传统印染技术特征与应用研究》,北京服装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年。

5.任山:《中国传统文化中以黄为尊思想的形成原因》,《艺术科技》,年第3期。

视知TV有小程序啦

↓↓↓

视知TV矩阵成员

(↓点击链接查看最热文章)

视知TV视知车学院人生资本论

女子力科学社次元光线

本格男士喵客帝国

脑洞电影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