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皮肤病白癜风诊疗 https://m.39.net/disease/a_9191933.html终于读完熊召政的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张居正》。
作品生动再现了“万历新政”时恢宏繁杂的历史场景,塑造了张居正这位封建社会改革家,力除陈弊、为国革新的铁面形象,同时,又揭示了他死后悲惨命运的必然性。
整部作品文风古朴,词句优美,读完感到酣畅淋漓,给人以深刻反思。
(张居正向小皇帝展示风葫芦)
登场:小试牛刀
隆庆六年,张居正取代高拱成为内阁首辅,终于走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巅峰。总算可以舒展抱负,但万事开头难。由于嘉靖一朝的积弊太深,人心坏朽,而隆庆皇帝在位六年就英年早逝,难以毕其功于一役,到万历皇帝即位,国库空虚,匪患不绝,官员贪墨,河槽失修……许多关于朝廷命运国计民生的大事没有人认真去做。
这不得不引发张居正的深思:要开创万历一朝的清朗政治,就必须用雷霆手段。
政治家甫一上任,往往是笼络人心,稳定政局,但张居正刚上任,却做出了一件得罪京城百官的无奈之举——胡椒、苏木折俸,即工资不发钱,发实物。
(苏木)
胡椒、苏木是名贵药材,但因不能当饭吃,官员们纷纷拿去变卖,一时间,实物泛滥,市场价格骤跌,换回的钱少了,故而引发了不少官员的愤懑。他们的愤懑来自多方面,一是怨张居正不通人情,不想办法从外地调银或者从大商户手上借钱发工资;二是怨皇帝寡恩,小皇帝刚即位,本应封赏百官,却没想到来这么一出;三是皇亲贵胄们察觉到张居正是个刺头,竟然触动他们的利益。
实际上,并非所有官员在这次实物折俸中受损。一些大商人从此事中嗅出了巴结权贵的机会,对于那些手握大权的官员,他们主动上门,以高出几倍的价格收购,以此搭上关系,为今后铺路。倒是那些清廉、无权、底层的官员,因手上的胡椒苏木卖不出去而吃了亏。
皇亲贵胄以及部分高拱的门生逮住这个矛盾,怂恿这些吃亏的官员们闹事,给这位新任首辅施压,一些官员趁机弹劾,意图扳倒张居正。
面对这些风波,张居正从未畏惧,在他看来,这些起哄闹事者怕的其实不是实物折俸,而是可以动摇他们根本的另一件大事——京察。
治吏:去疴除弊
此时,李太后和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信任正与日俱增,最高统治者对他的赋权,给了他十足的底气。
一幅宏伟蓝图在他胸中升腾,他要辅佐小皇帝开创万历新政!
张居正上任不久,就更换了一批部院大臣,他一改前任将衙门的堂官尽数换成亲信的做法,不以个人好恶决定用人取舍,而是举贤用能。张首辅决心根除以往结党私营、怙权售利的官场痼疾,以期这些衙门能真正做到各尽其责担负起管理国家的重任。
为此,他建议皇帝下诏实行京察。诏令一经小皇帝在朝上颁布,便引发了应天、顺天两京官员的恐慌。
张居正深知,由于正德、嘉靖、隆庆三朝近七十年没有好好的整饬吏治,贪墨官员如过江之鲫。再拖延下去,江山不保、社稷倾危。他向皇帝建议的京察,察者有三:贪、散、懈。他要借这次京察着重惩处一批劣迹昭著之人,绳之以法,以儆效尤。
刷新吏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政友劝他,这无异是同整个官场作对,后果难以设想。书中,他面对质疑决然答道,“为天下的长治久安,为富国强兵的实现,仆将以至诚至公之心,励精图治推行改革,纵刀山火海,仆置之度外,虽万死不辞!”看到此句,不禁想到了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写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又想到了朱镕基说,“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将勇往直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一个有勇气和抱负的政治家来说,个人的生死荣辱早已置之度外,心里有的只是国家和人民。
除了京察,他还首创“考成法”约束官员,以解决积弊多年的政务懈怠现象。“考成法”的内容是:凡皇帝谕旨交办,政府日常公务以及各衙门执掌之事,必须专人负责,限期完成。所做每一件事,其完成情况都要记录在册,以备查验核实。今后,所有官员的升迁,奖励或罢黜,都凭这本考功簿的档录作为依据。这项简单而又非常管用的改革一经推行,京城各大衙门过去那种有令不能行有禁不能止的局面有了根本转变。
此外,为加强边防、平定叛乱,他重用戚继光、殷正茂等名将,在较快时间内,社会重新稳定,人民得以休生养息。至此,万历新风初具雏形。
理财:国计民生
解决了官的问题,张居正开始思索如何为国聚财。
自隆庆一朝到万历元年,国库亏空的银两近一千万两之巨。全国十大税关一年所收商税总共只有六十多万两,漏收少收、地方克扣,做假账的问题严重,症结在于十大税关都由所在州府通判掌管。这种人事管理上的弊病,在各大衙门都有。管事的管不了人,管人的又不管事。一些任事之臣想有所作为,往往是处处受掣,未建其功而谤议四起。他想到先从户部入手,先行改革,不让地方代收,改由户部直接任命各大关税的征税御史,类似现在的国税体制,由中央垂管,可以一抓到底。
万历二年发生了一件事,给张居正的财政改革提供了绝妙契机。
当时,杭州织造局给皇帝制造龙袍,绕过工部向皇帝呈请用银八十万两,得到了小皇帝的允许。按规矩,费用由杭州织造局和工部各担一半。工部认为此事没有事前商量,不合规矩,且费用较隆庆朝高出一倍,有违祖制,拒绝拨款。
正当各方相持不下之时,张居正私下了解到,一件龙袍的制造成本不过四千两银子,而织造局报上的动辄几万两一件。他感到非常震惊,中间巨大的差价一定是被人贪污了。如何堵塞这一漏洞,他开始思考之前的管理制度,历来编制预算都由织造局负责,工部插不上手。工部出了钱,又不知钱怎么用的,因此意见很大。
张居正向皇帝建言,原有的管理体制必须进行改革。
既然是内廷织造局与工部共同出银,每年的申请用银额度,也应由两家共同派员核查,编制预算,然后联合呈文至御前,由皇上核实批准。在他的建议下,龙袍织造用银的漏洞堵住了,制造开销得以大大降低。这一建议得到了皇帝的认可。
皇帝的认可,为他施展财政改革带来了极大的信心。为有效改善财政拮据的状况,张居正盯上了一项制约当朝财政的弊病:“子粒田”过多过滥赏赐的积弊。
自太祖皇帝建朝以来,历任皇帝都对皇亲国戚、近侍功臣赏赐土地。多年积累下来,受赐的子粒田数目庞大。他向皇帝建言,天下田亩,额有定数,勋贵手中多一亩子粒田,朝廷就少一亩田赋,应对这些赏赐的子粒田征税。
这一项改革,将为朝廷每年增收几百万两银子。在当时,这是一项直冲藩王宗室和王公勋贵的改革,敢于得罪特权阶级,正是张居正的非同常人之处,是令人钦佩的壮举。当然,也好在李太后和小皇帝敢于刀刃向内,有力地推动了这项改革。
为了扩大他的财政改革,万历四年,张居正还对“驰驿制度”进行了改革。驿站负责在职官员的赴任及出差公干的食宿接送,国家设立驿站的初衷,本意是为了公务简便,提高办事效率,但演变到后来就成了一种特权。
因兵部滥发“勘合”(入住驿站的凭证),一百多年来,这项制度日渐演变为国家财政的重大负担。
张居正奏明皇帝,对驿递制度进行了严厉整顿,加强了勘合管理,对因私旅行使用驰驿的予以严惩。想想现在的政府,哪个公务员敢用公款吃喝旅游,这种严重违纪的事,在当时却是侵蚀官场已久的歪风,要想刹住就必须用严律。
无论是面对封疆大吏,还是自己府上的仆人,张居正绝不通融,坚决执法,仅一年就根治了这一弊病,为朝廷省下了一百多万两银子。
万历五年,张居正又了解到,很多州府赋税收缴不力。原因并不是因为百姓故意拖欠,而是当地缙绅大户有大量的私田,他们仗着有免交田税的权力,把其他百姓的田地也纳入自己的管辖范围,借机大肆敛财:百姓将田地交给这些大户,自己变为无田户,无需向政府交税,转向给大户缴纳相对更低的税额,这样双方得利。
想到自己呕心沥血开展的子粒田征税,在这些非法占田面前只是九牛一毛,张居正他向皇帝提出了“清田政策”,即在全国清丈田地追缴大量私田的逃税。
这是一个浩大工程,主要对象是豪强大户,想削弱他们的特权,搬动他们的利益,何谈容易。只有那些不避祸,不畏强权,不计千秋功罪的人,方能担当此事。当户部尚书王国光担心地说到,你可是与天下所有缙绅大户为敌,这后果你想过没有?张居正回答:“为朝廷、为天下苍生计,我张居正早就作好了毁家殉国的准备,虽陷阱满路,众钻攒体,又有何惧?惟其如此,方能办得成一两件事体。”这种舍己为公的家国情怀,在他的从政理念中一以贯之,让人折服!
落幕:伴君如虎
就当张居正下定决心实行“清田”之时,他的父亲去世,需回家守制三年,张居正心有不甘,他想到自己一走,清田计划必然半途而废。
万历皇帝时年十五岁,对他多有依赖,在李太后的建议下,决定慰留,于是,出现了皇帝夺情的一幕。这件事震惊朝野,因为选择夺情而非守制,历朝历代鲜有人这样做。大多数官员认为张居正是贪图权位,甚至拥护他的政友、门生也强烈反对他。朝中的争论愈演愈烈,反对夺情的折子一波波的呈到了御前,终于,这件事在皇帝的一道“有谁再敢反对朕的夺情之旨,杀无赦”的旨令下得以压制。
万历六年,在张居正的一再请求下,皇帝准假其三个月回家葬父,回乡途中,上千人的队伍有如长蛇行进在官道上,所经之处,民众倾巢而出,莫不感慨这威严显赫的阵势,犹如皇帝出巡。
孟子曰:“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任首辅的十年间,张居正敢于为国计民生而得罪巨室,他以治世之能,行铁腕之举,开一朝清风。
可惜,终究是孟圣人一语成谶。
万历十年,张居正病故。曾对他万分尊崇的万历皇帝,便发动了对他的清算,以致后人评价他“精于治国,疏于防身”。
首辅当政,则皇上失位。
即位十年间,万历帝一直被李太后、张居正和冯保三人组成的“铁三角”牢牢控制。年幼时,他并未觉得有什么不妥,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内心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他厌倦了李太后的管教,厌倦了张居正和冯保一本正经的说教。
他才是九五之尊,天下是他的,他无法再压制内心接受臣子的摄政!他急于摆脱身上的“枷锁”,大量撤换官员,将之前推进的种种改革予以纠正,剥夺了多年来颁赐给张居正的所有荣誉,并派人抄了他的家。
张居正长子张敬修不堪其辱,自缢身亡;其他几个儿子也被革去功名,或发配边塞,或斥为平民;不少家眷被圈禁而死;家乡的人们见到了则同躲避瘟疫一般,结局好不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