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意义上的空腹血糖,是指空腹状态8~10个小时没有进食热量情况下测得的血糖(注:少量喝水对血糖没有影响);超过12小时的“超空腹”状态以及午餐前、晚餐前的血糖都不能称之为“空腹血糖”。
一般来说正常人空腹时间超过了12小时血糖会有明显的下降,随后身体会自行调节、充分利用贮备能源补充血糖,血糖便会回升。因此空腹超过12小时的血糖水平一般不用来作为“空腹血糖”的数值。
而糖尿病人就不同:饥饿时间过长,会因自身贮备能源不足且糖代谢功能存在障碍而不能及时补充血糖,从而导致低血糖的发生。
空腹血糖的意义
通过空腹血糖我们可以了解些什么呢?
1,空腹血糖的水平能够预测餐后高血糖的程度,这也意味着在改善餐后高血糖之前,应先控制空腹高血糖,如果能先把空腹血糖降至正常水平,餐后血糖就比较容易控制。
2,空腹血糖水平和胰岛功能有着重要的关系。空腹血糖的升高与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密切相关,胰岛β细胞功能与空腹血糖呈负相关,因此空腹高血糖的长期控制是保护胰岛功能的关键措施。
是不是空腹血糖高了就要加大药量?
调整药量一定秉承一个原则,即“遵医嘱”;因为擅自盲目加大药量极容易导致低血糖昏迷等严重事件的发生。而且对于晨起空腹血糖高,要特别注意辨别“黎明现象”与“苏木杰现象”。
黎明现象
“黎明现象”是指糖尿病患者在夜间血糖控制尚可且平稳,即无低血糖的情况下,于黎明时分(清晨3~9时)由各种激素间不平衡分泌所引起的一种清晨高血糖状态。黎明现象可在任何人群中发生,无论是健康的人还是糖尿病患者,都有出现此类症状的可能性。
“黎明现象”的以下两个特点可以用来将其与其他原因导致的清晨高血糖现象相区别:
1,夜间血糖控制平稳,无低血糖现象发生;
2,糖友正常使用降糖药物、胰岛素且剂量足够,即非因“药剂不足”原因导致的血糖升高。
苏木杰现象
苏木杰现象是指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早餐前出现高血糖的现象。
苏木杰现象在年由迈克尔·苏木杰(MichaelSomogyi)首次报道。由于监测手段有限,一度有学者认为苏木杰现象并不存在,后来随着持续血糖监测系统的发展,才再次得以验证。
苏木杰于20世纪30年代发现胰岛素用量过大可导致糖尿病患者血糖不稳定;当减少胰岛素用量时,反而会使病人血糖下降。于是他提出“有低血糖就有高血糖”的名言,后来人们就把这种现象称为苏木杰现象。
“苏木杰现象”的以下特点可以用来将其与其他原因导致的清晨高血糖现象相区别:
1,夜间有低血糖现象发生;
2,糖友降糖药、胰岛素可能使用过量,并且正是药物过量导致的夜间低血糖。
黎明现象与苏木杰现象的区别
黎明现象与苏木杰现象有一个相同点就是表现为清晨血糖高;但二者的性质、症状、原因和处理方法都有不同。糖友如果不能准确对两者进行区分,就会给后续的处理带来麻烦。
那么两者的不同在哪里呢?
1,波动性质不同:黎明现象是血糖“高后高”,而苏木杰现象则是血糖“低后高”。其实糖友们只要记住苏木杰的那句话“有低血糖就有高血糖”,就可以区分两者了;
2,原因不同:黎明现象是在药物正常使用的前提下,由各种激素间不平衡分泌所引起的清晨高血糖;苏木杰现象是由于药物过量使用后,夜间出现低血糖,身体出于自我保护而在凌晨血糖的“反跳性”升高;
3,处理方法不同:在具体确认并咨询医师的前提下,黎明现象应当适当增加药物剂量,而苏木杰现象则需要减少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