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奈曼名人民族文化事业的先驱卜和克什克 [复制链接]

1#

通辽市奈曼旗黄花塔拉苏木的泊和乌苏村口,有几棵硕大的柳树,柳树的浓荫下矗立着几尊雕像:一位先生给几名学生传授知识。后面的背景是一面长数十米的弧形白粉墙,白底蓝字,记载着卜和克什克——本村一位走出去的文化名人的业绩……这是家乡人为享誉世界的蒙古民族文化先驱建立的纪念园。

一个世纪前的清光绪二十八年(),卜和克什克出生于昭乌达盟奈曼旗泊和乌苏村(今通辽市奈曼旗黄花塔拉苏木泊和乌苏嘎查)。卜和克什克,异译布和贺西格;汉名梁玉岚,字翠轩,蒙古族。先人为蒙古平民阶层,祖父曾任本旗梅林,父乌凌嘎(——)精通蒙文和满文,粗通汉语文,光绪末年至民国初年任奈曼旗札萨克的助手、管旗章京,处理日常旗务,办事公道、作风正派,当时传唱的民歌里就有这样的歌词称赞奈曼旗王爷手下有位“明辨是非的管旗章京乌凌嘎”。乌凌嘎任职期间,正是蒙地大量放垦,蒙古地区封建土地所有制出现,蒙古族地主阶级形成的时代,随着汉族人民大量涌入蒙地,汉族传统文化也迅速传播。乌凌嘎开明卓识,崇尚汉族文化,与王弼、宁侃等汉族知识分子交往深厚,他们的后人王弼之子王家騄与卜和克什克更有着生死不渝的友情。乌凌嘎在陪同本旗札萨克王爷赴京过程中,目睹时代潮流一日千里,物质文明日新月异,令其眼界大开,深感文化教育的重要。所以,他重视教育,多次建议王爷发展本旗教育事业,选送子女去内地深造。他在教育自己子女和对待金钱、财物上有独到的见解:“与其给子女留下金银满山,不如让他们学得知识满腹。”因此,他舍得花钱把子弟送到汉族地区学习先进文化,立志把他们造就成有文化的蒙古青年。

乌凌嘎有八个儿子。长子卜和希日莫(——),汉名梁玉崑,字蕴山,由本旗王府学堂毕业,民国时期曾任本旗印务扎兰。次子卜和敖斯尔(——),汉名梁玉峰,字雪樵,年考入直隶省(今河北省)朝阳县(今辽宁省朝阳市)立中学,后来肄业于天津北洋大学,精通英文,为奈曼旗第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三子即卜和克什克。四子卜和温都苏(——),汉名梁玉岗,字凤梧,北平协和医学院毕业,获硕士学位,后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部,精通蒙、汉、英、日等文字,尤其精通德文。五子克什克巴图(——),毕业于伪满兴安北省海拉尔第一国民高等学校。六子克什克完达尔胡,后改称梁完达尔胡(——),毕业于日本青森师道学校,年7月底回到家乡,曾就职于中共哲里木盟委、哲里木报社,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任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七子克什克陶克陶胡(——),毕业于伪满王爷庙兴安学院。卜和克什克就是在这种重视文化并有高度文化教养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卜和克什克于年起在自家办的私塾读蒙文,年考入奈曼旗大营子民办小学学习汉文,年考入土默特三座塔中学,即直隶省朝阳县中学,年毕业,年考入北平俄文法政专门学校。在校期间,卜和克什克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运动。年末,经内蒙古人民革命党中央常委包悦卿(科左后旗人,卜和克什克好友)介绍秘密加入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并被指定为共产国际情报员。

年3月18日,该校校长徐谦在天安门前举行的反抗列强最后通牒国民大会上发表了慷慨激昂的讲话,遂发生震惊中外的“3·18”惨案。徐谦被执政府通缉,学校学生也有死伤。不久,当局以该校被赤化为名,下令查封该校。年10月,该校全体学生并入国立法政大学,成立俄文法政系,卜和克什克随同进入法政系。另有部分师生转入国立武昌中山大学。据与其同宿舍的奈曼旗同乡、北平民国大学学生王家騄记载:当时,卜和克什克经常数日不归,后来听说在做秘密地下工作。

年暑假期间,卜和克什克回到家乡后,趁其父不在家,开始“解放家奴,分发家财”,把家中的男女家奴全部遣散。其父乌凌嘎身为管旗章京,气愤之余,把他抓去押在旗警防营,并召回家奴。他被关押一周后,经人说情才被释放。此事让其悟出唤醒民众觉悟、提高民众文化的重要。(待续)

来源:通辽日报

文:刘永吉

编辑:石耀霞

审核:李文静

终审:王爱国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